客家頭條>全球客家

五華籍病理學家孔錫鯤,從梅縣這所中學畢業

来源:安徽醫科大學公眾號 作者: 时间:2024年05月24日
分享:

五華籍病理學家孔錫鯤,從梅縣這所中學畢業


1.webp

舊時的記憶無論怎樣晦澀,但天空總是湛藍的,星星也總會閃爍的。他們秉承愛國之傳統,渡盡劫波,碧心猶未悔,門墻桃李,功績昭昭。他們在祖國的天穹上留下了輝煌的一閃,有的也就是一劃而過。可就是這一閃,照亮的是懵懂的大地和幹涸的心靈。

孔錫鯤(1905-1996),廣東省五華縣人,我國病理學奠基人之一。1927年畢業於國立同濟大學醫科,1928年至1931年留學德國佛萊堡大學,獲醫學博士學位。1931年回國後,先後在同濟大學、濟南山東省立醫專、同德醫學院、陸軍軍醫學校、廣西醫學院等任病理學系主任、教授。1946年至1948年赴美國密蘇裏州癌病研究所深造。新中國成立後,在上海第二軍醫大學任病理學教研室主任、教授。1958年到合肥,在安徽醫學院病理學教研室任主任、教授直至退休。曾擔任中華醫學會安徽省病理學分會第一、二屆主任委員,安徽省政協委員,享受國務院專家特殊津貼。

參加「五卅」運動的愛國學生

4.webp

1905年11月,孔錫鯤出生於廣東省五華縣岐嶺一個農戶家庭,父親孔憲芳信奉耶穌教,年輕時在汕頭一所教會醫院學醫,先留在該醫院當醫生,後長期在興寧縣開業行醫兼賣藥。母親何韻恩長期在家務農,含辛茹苦,拉扯幾個孩子長大。受父親的影響,幾個孩子後來都走上了學醫之路。孔錫鯤的大哥孔錫鵬是同濟大學醫科第二期畢業生(樂育中學畢業,醫學博士),後在上海開診所行醫達40年之久。孔錫鯤的大姐、四哥和小弟後來也先後考取同德醫學院。

孔錫鯤在廣東省梅縣樂育中學畢業後,投奔在上海行醫的長兄,先就讀於同濟大學附中,1922年8月考取同濟大學醫科,1927年8月大學畢業,留在同濟大學病理科工作,並協助病理教學工作。孔錫鯤的妻子袁慧英,畢業於上海同德助產學校。解放後,在上海國營色織十廠任廠醫。

1925年,上海爆發了震驚中外的「五卅」運動。5月30日,上海工人、學生以及各界群眾到租界內舉行大規模的反帝示威遊行。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孔錫鯤作為同濟大學醫科的愛國學生,與同學們一起走上街頭。他們在租界內散發傳單,打著「學生演講隊」的旗子,喊著口號,在街頭演講宣傳,揭露帝國主義的暴行。當來到南京路上進行反帝宣傳活動時,租界的英國巡捕竟向徒手的群眾開槍,當場打死學生5人、市民11人,重傷數十人,製造了「五卅」慘案。在腥風血雨中,孔錫鯤受到了鍛煉和洗禮,他的工科同學尹景伊就在南京路上犧牲了。「五卅」運動震驚了全國,很快形成席卷全國的反帝愛國運動高潮。孔錫鯤事後了解到運動是由共產黨發動和領導的,開始打心眼裏佩服和向往中國共產黨了。

兩次留學:奠定紮實的病理學基礎

孔錫鯤教授精通德語、英語,這與他兩次留學經歷是分不開的。兩次留學經歷為他一生病理學研究和教學奠定了紮實的基礎。

第一次留學,是1928年8月去德國,他23歲。

孔錫鯤在同濟大學醫科實習期間,在病理科作協助病理學工作,病理教授是位德國人,他見孔錫鯤勤奮好學、踏實肯幹,對病理學興趣很濃,便十分喜歡這位中國青年,主動為他介紹去德國留學的機會,並為他申請了一個德國藥廠的助學金,每月100馬克。1928年8月,在親人的資助下,孔錫鯤告別了祖國,輾轉來到德國佛萊堡大學病理研究所進修。該研究所所長是當時世界知名的病理學教授。在德國的3年裏,孔錫鯤除了專修病理學之外,還由導師介紹到慕尼黑威廉帝神經病院學習神經病理學。曾赴柏林佛斯恩學習心竇房結病理學,做心臟病學的研究,主要研究工作是明確心臟房室傳導系統與竇房結的正常組織結構及其範圍和各型房室傳導阻滯的病理學組織改變。他通過利用6個有心臟傳導阻滯的人心做連續切片研究,發現各區的病變與臨床心電圖鑒定的傳導阻滯部位相符。他創造性的研究體現在他的德國科研博士論文中,論文中首次證明:心臟的A-V system是由4個形態結構不同的節段所構成,這4個節段的形態或功能方面的病變是臨床上各型房室傳導阻滯的物質基礎。1931年8月,孔錫鯤學成回國。

第二次留學,是1946年秋到美國,他41歲。

孔錫鯤從德國回國後,曾先後在多所高校擔任病理學教授,1938年3月,又接受陸軍軍醫學校教育長張建(又名張紹廷,廣東梅縣人,梅州中學畢業,林風眠同學,留德醫學博士)的邀請,到該校任教。在軍醫學校他又輾轉多地,主要在貴州安順從事病理學的教學和研究工作。抗戰勝利後,遷回上海。1946年秋,孔錫鯤受國防醫學院校長林可勝委派赴美國留學,在密蘇裏州聖路易市博爾納癌病研究所研究腫瘤病理學。後來在美國雜誌發表論文《人工產癌過程中酯酶活動性的鑒定》,這一研究利用組織化學測定法,將苯溶液作用於小白鼠皮膚一周後,酯酶活動性消失,皮膚上皮之化生繼之,以後演變成癌痛。由此鑒定了酯酶活動性在人工產癌過程中各期的變化,指出了酯酶活動性消失與皮膚上皮的癌變的關系。他的另一項研究《高溫環境對人工產癌過程的影響》,確定了高溫環境加速人工產癌過程。此研究利用兩百只小白鼠置於人工高溫的環境下,進行人工產癌研究,確定了在高溫環境中人工產癌的百分率高於正常室溫的產癌率,恰與人類的自身癌之百分率成反比。分析原因為:高溫環境加強了化學產癌劑的吸收,因此人工產癌的百分率較高。而人類在熱帶地區的自身排泄較強,故產癌率較低。

1948年8月,孔錫鯤結束了在美國的學習和研究,回到了上海。他不願隨國防醫學院遷往台灣,受上海第二軍醫大的邀請,來到該校擔任教授。

兩次入黨:60年不變的信仰

早在同濟大學讀書時,孔錫鯤就學習過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和「建國方略」。1922年9月,中共中央第一份機關刊物《向導》在上海創刊,這份刊物在學生中秘密傳閱,孔錫鯤從中閱讀了陳獨秀、蔡和森、惲代英、瞿秋白等發表的進步文章,接受了早期的革命思想熏陶,還親身聆聽過惲代英、李立三等人反帝反軍閥的報告。

1926年,由中共黨員羅思周介紹,孔錫鯤在同濟醫院黃榕增同志的單人宿舍向黨旗莊嚴宣誓,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入黨後,在羅思周等兩位同志單線聯系和指導下,經常參加上海新閘路醬園弄黨小組的活動,參加革命形勢報告晚會,參加了反對孫傳芳和反對蔣介石的革命工作,執行黨的指示,在熱鬧市區散發反蔣傳單,分頭到各路段張貼反蔣標語等。孔錫鯤事後回憶介紹他入黨的兩位同志都是很有學問的知識分子,羅思周曾經留學蘇聯。

1927年,蔣介石公開背叛革命,在上海、杭州、南京等地大肆屠殺共產黨人,一片腥風血雨。他的入黨和單線聯系人羅思周在杭州被蔣介石殺害,另一位同志在上海被蔣介石殺害。他的兩位聯系人在犧牲前都未將組織和其他同志暴露,寧願犧牲自己的生命,也要維護黨的力量和利益,他們的純凈、堅強、視死如歸的精神使孔錫鯤終身難忘。由於白色恐怖,時局動蕩,單線聯系中斷,孔錫鯤失去了與黨組織的聯系,在家長的一再勸說下,決定赴德國留學,尋求「科學救國」的道路,報效苦難的祖國。

特殊背景下的「脫黨」,使他解放後「委屈」了幾十年。尤其是「文化大革命」中,他更是受到沖擊,交待歷史問題,接受批判,關進「牛棚」。但他渴望重新回歸黨組織的念頭一直沒有改變。

粉碎「四人幫」,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科學技術成為第一生產力,曾經的「臭老九」成為工人階級的一部分,孔錫鯤看到了新的希望。他不在乎特殊時期的磨難和委屈,依舊對黨忠誠不改。他多次提出入黨要求,在申請書中他這樣寫道:「為了爭取黨對我的信任,爭取黨能給我更多的智慧和教育,發揮晚年的光和熱,為四化做出成績和貢獻……」。

1986年7月,在第一次入黨的60年之後,孔錫鯤抱著對中國共產黨不變的信仰,終又重新回到黨組織的懷抱。這一天,基礎部黨總支第四支部召開支部大會,在場16位黨員教師一致通過孔錫鯤教授入黨,劉建華、汪發貴是他的入黨介紹人。這一天,他整整等了60年。孔錫鯤教授晚年,哪怕最後重病臥床,仍關心著學校尤其是病理教研室的發展,關心著年輕教師的進步與成長,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表現出了一個共產黨員高尚的品質和情操。

傾心打造全國一流的病理學科

孔錫鯤來安醫之前,在上海第二軍醫大學工作了10年。他全身心投入到病理科的創建中,沒有教材,自己編寫,缺乏檢驗材料,安排人員到其他醫院開展病理剖檢、活組織檢驗,並積極指導幫助其他醫院建立病理科。為了新中國病理學科的發展,他還積極促進第二軍醫大學與上海各醫院病理科之間的交流,與上海第一醫學院谷鏡開教授、上海第二醫學院鄧玉蕓教授等組建了上海病理學會,經常開展全市臨床病例討論會,為上海病理學科的創建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1958年9月,孔錫鯤來到合肥,任安徽醫學院病理解剖教研室主任、國家二級教授,成為學校病理學科的帶頭人。

他非常重視病理學科建設和教學工作,為培養病理學人才嘔心瀝血。堅持認真備課,註重理論聯系實際,親自給學生授課,他治學嚴謹,看片子非常認真,為學生不厭其煩的講解,一個細胞一個細胞看,有時一個細胞要看一個小時,一張片子要看一個上午,他是學生非常敬重的一位先生。

病理學是醫學科學中以研究「疾病本質」為主的一門科學,是臨床與預防醫學的基礎。解放前,我國病理學的基礎極為薄弱,新中國成立之後,才有了一定的發展。孔錫鯤特別重視師資培養工作,大力培養青年教師,言傳身教,對青年師資要求嚴格,他倡導舉辦病理解剖學助教進修班,提高青年教師的基礎知識和教學科研能力,並親自上課。文革前病理教研室僅他一人為教授,在他的多年指導下,新一代教師隊伍迅速成長,後來學科有一批學術造詣高,在國內享有一定聲譽的專家、教授。

5.webp
圖片▲前排左起第五位是孔錫鯤

他重視科研工作,1954年在《中華醫學雜誌》發表論文,率先提出:阿耶沙氏病的本質是神經性的,指出肺血液循環的神經機能障礙可能是阿耶黑心病或稱阿耶沙氏病的本質問題。1959年底,學校舉辦科學技術成就展覽會,孔錫鯤積極參加並獲獎。

由於孔錫鯤教授在全國的影響,1981年,由他掛帥的安醫病理科,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成為全國首批碩士學位授予權學科。病理學教研室也成為國家教委指定的高校助教進修培訓基地,1986年被省教委確定資助的8個省級重點學科之一。孔錫鯤做為我省最早的病理學碩士研究生導師,第一批在全國招了4位研究生,在他的精心指導下,順利畢業。現為學校「海外兵團」成員、美國的徐曉春教授就是其中之一。

1985年8月,全國第一份對廣大基層臨床病理工作者有較強實用指導價值的病理學雜誌——《臨床與實驗病理學雜誌》在安醫創刊,也是全國第二份病理學雜誌,孔錫鯤擔任專家指導組組長並撰寫發刊詞。該雜誌後獲安徽省優秀科技期刊一等獎。迄今為止,該雜誌仍在國內外病理學期刊收錄引用統計中排名前列。

1986年孔錫鯤任主編的《病理學》教材正式出版。這是一本篇幅適中、兼顧知識的傳授和智能的培養、特色鮮明的教材,是孔錫鯤組織華東地區9所高等醫學院校教師協作完成,傾註了孔錫鯤幾十年的心血,這本教材最大的特點是第二部分的專題十六講,結合醫學臨床,比較詳細地介紹了病理學中熱門的問題及其進展。如兒童期腫瘤、卵巢腫瘤的病理概述、心肌炎和心肌病、衰老及老年病的病理特點等。在全國首創,供選修或自學用,深受師生的喜愛。完成這本教材後,大家把已81歲高齡的老前輩主編,擡上了九華山,以示慶賀。

今年90高齡的病理學教授鄭國豪回憶說,孔錫鯤在安醫幾十年裏,治學嚴謹,為人忠厚,平易近人,非常謙虛,不計名利,是中國老一代知識分子的典型代表。

6.webp
▲90大壽,中間為孔錫鯤

1996年7月15日,孔錫鯤教授因患直腸癌在上海逝世,享年91歲。他的一生,都無私地獻給了祖國尤其是安徽的病理學事業。

分享:

五華籍病理學家孔錫鯤,從梅縣這所中學畢業

来源:安徽醫科大學公眾號 作者: 时间:2024年05月24日


1.webp

舊時的記憶無論怎樣晦澀,但天空總是湛藍的,星星也總會閃爍的。他們秉承愛國之傳統,渡盡劫波,碧心猶未悔,門墻桃李,功績昭昭。他們在祖國的天穹上留下了輝煌的一閃,有的也就是一劃而過。可就是這一閃,照亮的是懵懂的大地和幹涸的心靈。

孔錫鯤(1905-1996),廣東省五華縣人,我國病理學奠基人之一。1927年畢業於國立同濟大學醫科,1928年至1931年留學德國佛萊堡大學,獲醫學博士學位。1931年回國後,先後在同濟大學、濟南山東省立醫專、同德醫學院、陸軍軍醫學校、廣西醫學院等任病理學系主任、教授。1946年至1948年赴美國密蘇裏州癌病研究所深造。新中國成立後,在上海第二軍醫大學任病理學教研室主任、教授。1958年到合肥,在安徽醫學院病理學教研室任主任、教授直至退休。曾擔任中華醫學會安徽省病理學分會第一、二屆主任委員,安徽省政協委員,享受國務院專家特殊津貼。

參加「五卅」運動的愛國學生

4.webp

1905年11月,孔錫鯤出生於廣東省五華縣岐嶺一個農戶家庭,父親孔憲芳信奉耶穌教,年輕時在汕頭一所教會醫院學醫,先留在該醫院當醫生,後長期在興寧縣開業行醫兼賣藥。母親何韻恩長期在家務農,含辛茹苦,拉扯幾個孩子長大。受父親的影響,幾個孩子後來都走上了學醫之路。孔錫鯤的大哥孔錫鵬是同濟大學醫科第二期畢業生(樂育中學畢業,醫學博士),後在上海開診所行醫達40年之久。孔錫鯤的大姐、四哥和小弟後來也先後考取同德醫學院。

孔錫鯤在廣東省梅縣樂育中學畢業後,投奔在上海行醫的長兄,先就讀於同濟大學附中,1922年8月考取同濟大學醫科,1927年8月大學畢業,留在同濟大學病理科工作,並協助病理教學工作。孔錫鯤的妻子袁慧英,畢業於上海同德助產學校。解放後,在上海國營色織十廠任廠醫。

1925年,上海爆發了震驚中外的「五卅」運動。5月30日,上海工人、學生以及各界群眾到租界內舉行大規模的反帝示威遊行。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孔錫鯤作為同濟大學醫科的愛國學生,與同學們一起走上街頭。他們在租界內散發傳單,打著「學生演講隊」的旗子,喊著口號,在街頭演講宣傳,揭露帝國主義的暴行。當來到南京路上進行反帝宣傳活動時,租界的英國巡捕竟向徒手的群眾開槍,當場打死學生5人、市民11人,重傷數十人,製造了「五卅」慘案。在腥風血雨中,孔錫鯤受到了鍛煉和洗禮,他的工科同學尹景伊就在南京路上犧牲了。「五卅」運動震驚了全國,很快形成席卷全國的反帝愛國運動高潮。孔錫鯤事後了解到運動是由共產黨發動和領導的,開始打心眼裏佩服和向往中國共產黨了。

兩次留學:奠定紮實的病理學基礎

孔錫鯤教授精通德語、英語,這與他兩次留學經歷是分不開的。兩次留學經歷為他一生病理學研究和教學奠定了紮實的基礎。

第一次留學,是1928年8月去德國,他23歲。

孔錫鯤在同濟大學醫科實習期間,在病理科作協助病理學工作,病理教授是位德國人,他見孔錫鯤勤奮好學、踏實肯幹,對病理學興趣很濃,便十分喜歡這位中國青年,主動為他介紹去德國留學的機會,並為他申請了一個德國藥廠的助學金,每月100馬克。1928年8月,在親人的資助下,孔錫鯤告別了祖國,輾轉來到德國佛萊堡大學病理研究所進修。該研究所所長是當時世界知名的病理學教授。在德國的3年裏,孔錫鯤除了專修病理學之外,還由導師介紹到慕尼黑威廉帝神經病院學習神經病理學。曾赴柏林佛斯恩學習心竇房結病理學,做心臟病學的研究,主要研究工作是明確心臟房室傳導系統與竇房結的正常組織結構及其範圍和各型房室傳導阻滯的病理學組織改變。他通過利用6個有心臟傳導阻滯的人心做連續切片研究,發現各區的病變與臨床心電圖鑒定的傳導阻滯部位相符。他創造性的研究體現在他的德國科研博士論文中,論文中首次證明:心臟的A-V system是由4個形態結構不同的節段所構成,這4個節段的形態或功能方面的病變是臨床上各型房室傳導阻滯的物質基礎。1931年8月,孔錫鯤學成回國。

第二次留學,是1946年秋到美國,他41歲。

孔錫鯤從德國回國後,曾先後在多所高校擔任病理學教授,1938年3月,又接受陸軍軍醫學校教育長張建(又名張紹廷,廣東梅縣人,梅州中學畢業,林風眠同學,留德醫學博士)的邀請,到該校任教。在軍醫學校他又輾轉多地,主要在貴州安順從事病理學的教學和研究工作。抗戰勝利後,遷回上海。1946年秋,孔錫鯤受國防醫學院校長林可勝委派赴美國留學,在密蘇裏州聖路易市博爾納癌病研究所研究腫瘤病理學。後來在美國雜誌發表論文《人工產癌過程中酯酶活動性的鑒定》,這一研究利用組織化學測定法,將苯溶液作用於小白鼠皮膚一周後,酯酶活動性消失,皮膚上皮之化生繼之,以後演變成癌痛。由此鑒定了酯酶活動性在人工產癌過程中各期的變化,指出了酯酶活動性消失與皮膚上皮的癌變的關系。他的另一項研究《高溫環境對人工產癌過程的影響》,確定了高溫環境加速人工產癌過程。此研究利用兩百只小白鼠置於人工高溫的環境下,進行人工產癌研究,確定了在高溫環境中人工產癌的百分率高於正常室溫的產癌率,恰與人類的自身癌之百分率成反比。分析原因為:高溫環境加強了化學產癌劑的吸收,因此人工產癌的百分率較高。而人類在熱帶地區的自身排泄較強,故產癌率較低。

1948年8月,孔錫鯤結束了在美國的學習和研究,回到了上海。他不願隨國防醫學院遷往台灣,受上海第二軍醫大的邀請,來到該校擔任教授。

兩次入黨:60年不變的信仰

早在同濟大學讀書時,孔錫鯤就學習過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和「建國方略」。1922年9月,中共中央第一份機關刊物《向導》在上海創刊,這份刊物在學生中秘密傳閱,孔錫鯤從中閱讀了陳獨秀、蔡和森、惲代英、瞿秋白等發表的進步文章,接受了早期的革命思想熏陶,還親身聆聽過惲代英、李立三等人反帝反軍閥的報告。

1926年,由中共黨員羅思周介紹,孔錫鯤在同濟醫院黃榕增同志的單人宿舍向黨旗莊嚴宣誓,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入黨後,在羅思周等兩位同志單線聯系和指導下,經常參加上海新閘路醬園弄黨小組的活動,參加革命形勢報告晚會,參加了反對孫傳芳和反對蔣介石的革命工作,執行黨的指示,在熱鬧市區散發反蔣傳單,分頭到各路段張貼反蔣標語等。孔錫鯤事後回憶介紹他入黨的兩位同志都是很有學問的知識分子,羅思周曾經留學蘇聯。

1927年,蔣介石公開背叛革命,在上海、杭州、南京等地大肆屠殺共產黨人,一片腥風血雨。他的入黨和單線聯系人羅思周在杭州被蔣介石殺害,另一位同志在上海被蔣介石殺害。他的兩位聯系人在犧牲前都未將組織和其他同志暴露,寧願犧牲自己的生命,也要維護黨的力量和利益,他們的純凈、堅強、視死如歸的精神使孔錫鯤終身難忘。由於白色恐怖,時局動蕩,單線聯系中斷,孔錫鯤失去了與黨組織的聯系,在家長的一再勸說下,決定赴德國留學,尋求「科學救國」的道路,報效苦難的祖國。

特殊背景下的「脫黨」,使他解放後「委屈」了幾十年。尤其是「文化大革命」中,他更是受到沖擊,交待歷史問題,接受批判,關進「牛棚」。但他渴望重新回歸黨組織的念頭一直沒有改變。

粉碎「四人幫」,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科學技術成為第一生產力,曾經的「臭老九」成為工人階級的一部分,孔錫鯤看到了新的希望。他不在乎特殊時期的磨難和委屈,依舊對黨忠誠不改。他多次提出入黨要求,在申請書中他這樣寫道:「為了爭取黨對我的信任,爭取黨能給我更多的智慧和教育,發揮晚年的光和熱,為四化做出成績和貢獻……」。

1986年7月,在第一次入黨的60年之後,孔錫鯤抱著對中國共產黨不變的信仰,終又重新回到黨組織的懷抱。這一天,基礎部黨總支第四支部召開支部大會,在場16位黨員教師一致通過孔錫鯤教授入黨,劉建華、汪發貴是他的入黨介紹人。這一天,他整整等了60年。孔錫鯤教授晚年,哪怕最後重病臥床,仍關心著學校尤其是病理教研室的發展,關心著年輕教師的進步與成長,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表現出了一個共產黨員高尚的品質和情操。

傾心打造全國一流的病理學科

孔錫鯤來安醫之前,在上海第二軍醫大學工作了10年。他全身心投入到病理科的創建中,沒有教材,自己編寫,缺乏檢驗材料,安排人員到其他醫院開展病理剖檢、活組織檢驗,並積極指導幫助其他醫院建立病理科。為了新中國病理學科的發展,他還積極促進第二軍醫大學與上海各醫院病理科之間的交流,與上海第一醫學院谷鏡開教授、上海第二醫學院鄧玉蕓教授等組建了上海病理學會,經常開展全市臨床病例討論會,為上海病理學科的創建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1958年9月,孔錫鯤來到合肥,任安徽醫學院病理解剖教研室主任、國家二級教授,成為學校病理學科的帶頭人。

他非常重視病理學科建設和教學工作,為培養病理學人才嘔心瀝血。堅持認真備課,註重理論聯系實際,親自給學生授課,他治學嚴謹,看片子非常認真,為學生不厭其煩的講解,一個細胞一個細胞看,有時一個細胞要看一個小時,一張片子要看一個上午,他是學生非常敬重的一位先生。

病理學是醫學科學中以研究「疾病本質」為主的一門科學,是臨床與預防醫學的基礎。解放前,我國病理學的基礎極為薄弱,新中國成立之後,才有了一定的發展。孔錫鯤特別重視師資培養工作,大力培養青年教師,言傳身教,對青年師資要求嚴格,他倡導舉辦病理解剖學助教進修班,提高青年教師的基礎知識和教學科研能力,並親自上課。文革前病理教研室僅他一人為教授,在他的多年指導下,新一代教師隊伍迅速成長,後來學科有一批學術造詣高,在國內享有一定聲譽的專家、教授。

5.webp
圖片▲前排左起第五位是孔錫鯤

他重視科研工作,1954年在《中華醫學雜誌》發表論文,率先提出:阿耶沙氏病的本質是神經性的,指出肺血液循環的神經機能障礙可能是阿耶黑心病或稱阿耶沙氏病的本質問題。1959年底,學校舉辦科學技術成就展覽會,孔錫鯤積極參加並獲獎。

由於孔錫鯤教授在全國的影響,1981年,由他掛帥的安醫病理科,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成為全國首批碩士學位授予權學科。病理學教研室也成為國家教委指定的高校助教進修培訓基地,1986年被省教委確定資助的8個省級重點學科之一。孔錫鯤做為我省最早的病理學碩士研究生導師,第一批在全國招了4位研究生,在他的精心指導下,順利畢業。現為學校「海外兵團」成員、美國的徐曉春教授就是其中之一。

1985年8月,全國第一份對廣大基層臨床病理工作者有較強實用指導價值的病理學雜誌——《臨床與實驗病理學雜誌》在安醫創刊,也是全國第二份病理學雜誌,孔錫鯤擔任專家指導組組長並撰寫發刊詞。該雜誌後獲安徽省優秀科技期刊一等獎。迄今為止,該雜誌仍在國內外病理學期刊收錄引用統計中排名前列。

1986年孔錫鯤任主編的《病理學》教材正式出版。這是一本篇幅適中、兼顧知識的傳授和智能的培養、特色鮮明的教材,是孔錫鯤組織華東地區9所高等醫學院校教師協作完成,傾註了孔錫鯤幾十年的心血,這本教材最大的特點是第二部分的專題十六講,結合醫學臨床,比較詳細地介紹了病理學中熱門的問題及其進展。如兒童期腫瘤、卵巢腫瘤的病理概述、心肌炎和心肌病、衰老及老年病的病理特點等。在全國首創,供選修或自學用,深受師生的喜愛。完成這本教材後,大家把已81歲高齡的老前輩主編,擡上了九華山,以示慶賀。

今年90高齡的病理學教授鄭國豪回憶說,孔錫鯤在安醫幾十年裏,治學嚴謹,為人忠厚,平易近人,非常謙虛,不計名利,是中國老一代知識分子的典型代表。

6.webp
▲90大壽,中間為孔錫鯤

1996年7月15日,孔錫鯤教授因患直腸癌在上海逝世,享年91歲。他的一生,都無私地獻給了祖國尤其是安徽的病理學事業。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