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頭條>客座講壇

汀江行:客家與畬族,你中有我

来源:南方周末 作者:蕭春雷 时间:2025年05月03日
分享:

汀江行:客家與畬族,你中有我

客家學的開創者羅香林先生認為,客家是血統最純正的中原漢人後裔,未曾與土著民族混血。在客家民系的誕生地汀江流域,許多證據卻表明,畬族先祖也是客家的源流之一

長汀:失意的「客家首府」

汀江流過閩西,匯入粵東的韓江,是福建唯一外流出省的大河。閩西因此與粵東連成一片,如果加上鄰近的贛南,合稱閩粵贛邊,自成一個相對獨立的文化單元,是聞名海內外的客家大本營。管轄汀江流域的古汀州府,被譽為「客家首府」,在客家發展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談論汀江,首提龍門。長汀縣庵傑鄉涵前村外,有座孤立的喀斯特山頭,山頂有龍門寺和天後宮兩座小廟,底部形成穿巖,一條小溪從巖洞中流過,是謂龍門,也是人們常說的汀江源。事實上,汀江發源於寧化縣木馬山但出龍門後始稱汀江,變成一條深情地養育閩西兒女的大河。

1.webp
長汀縣庵傑鄉龍門,水出喀斯特巖洞,即汀江源。  攝影 蕭春雷

汀江經過長汀古城,一路南流,沿途匯集武平、連城、上杭、永定諸縣區的支流,在永定峰市鎮出省,進入廣東大埔縣,在三河壩與來自梅州的梅江匯合,變成寬闊的韓江,流經潮州、汕頭入海。汀江全長328公裏,流域面積1.18萬平方公裏,絕大部分地區屬於福建

路易·艾黎曾說,中國最美的兩個縣城是鳳凰和長汀。長汀的確很美,並且因為是府城所在,增添了濃厚的人文底蘊。貢院、文廟、天後宮等建築,都屬於府級規模,相當大氣。環江而築的古城墻也修復大半。當地文友廬弓、丘有濱帶我從東門登上城墻,過紫陽祠,來到城墻外陡峭的龍潭,原來這裏別有天地。濃密的綠蔭中,江水倒映藍天白雲,岸邊的階梯、亭台和回廊處,擠滿了打牌、聊天、唱歌的人群。

在上官周紀念亭,一男一女兩位老人正在進行山歌對唱,旁人不時哄笑喝彩,見我拍照,老頭立馬閃到一邊,我抱歉地收起相機,專心傾聽那散發鄉野氣息的客家小調。漢族是遠離歌舞的民族,但客家似乎是一個例外

大山之間的汀州府並非與世隔絕,依靠汀江航運,汀州與潮州可以進行山海物質交換。龍潭角附近有個宋慈亭,就是紀念這位南宋法醫學家任長汀知縣時,開鑿了潮州到汀州的運鹽航道。惠吉門外的老碼頭,曾經是這座古城最有活力之處,造就了城內店頭街百貨業的繁榮,經過整修,如今已成為遊客流連尋古的勝地。

2.webp
長汀老城與汀江相依相伴。  視覺中國 圖

汀州府被「分拆」是一件難以挽回的憾事。汀州府八縣,是相對獨立的客家區,與福建其他地區素來界限分明;解放後閩江流域的寧化、清流、明溪三縣劃給了新成立的三明市,汀江流域的長汀、連城、武平、上杭、永定五縣劃歸龍巖市,而重要的是,三明、龍巖市區的人口並非都是客家人。這樣一來,客家歷史上兩個重要的文化符號——汀州府城和寧化石壁——分屬不同的行政區域。當然,最失落的還是長汀,由府城淪落為一個普通縣城

「紅旗躍過汀江,直下龍巖上杭。」這是毛澤東的一句詩詞。因為緊鄰贛州,汀州府深受江西方面的影響,客家遷徙、紅軍入閩,都是從贛南首先進入長汀與寧化,然後順着汀江向南推進。閩西諸縣是中央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長汀大街邊矗立着中共早期領導人瞿秋白的紀念碑。1935年6月,他在這裏英勇就義,最後一句話是「此地甚好」。

廬豐:由客轉畬的藍氏家廟

初冬的清晨,我們沿着汀江驅車南下。江水清淺、寂寞,很難想象它曾經是一條繁忙的航道。小水電站林立,把江水囤積為一潭潭死水,庫灣裏水葫蘆瘋長。兩岸是低矮的丘陵,大小錯落的盆地。稻谷已經收割,田野空蕩蕩的。我們穿過一個個安詳的村落——房屋新舊雜陳,但人煙稀少。

在河口村,汀江斜穿武平縣東北一角,接納了支流桃溪河,將武平縣北部的大禾、桃溪、湘店等鄉鎮變成自己的流域。接着回到長汀縣地羊牯鄉,旋即進入上杭縣的官莊畬族鄉——表面看與漢族的鄉鎮毫無二致。著名的紫金礦業公司也坐落在汀江邊,兩岸山頭到處是工地、廠房和建築。接近上杭縣城時,汀江還接納了另一條重要支流舊縣河。上溯舊縣河、新泉河和朋口溪,汀江航道延伸到連城縣西南幾個鄉鎮。

我覺得,汀江對上杭最深情,在縣城附近形成了三四個大蛇曲,戀戀不舍。上杭的古田會議舊址全國聞名,除此之外,縣城還有不少值得一看的古跡。縣融媒體中心副主任林斯乾帶着我轉了一下臨江樓、陽明門、孔廟、王陽明手書《時雨碑》和瓦子街。我上次來還沒有瓦子街。原來在尋祖歸宗的熱潮中,近年來廣東、廣西、四川等地數十個姓氏的客家人,發現譜牒上都寫着來自上杭的「瓦子街」「瓦子巷」或「瓦子坪」,最奇異的是,上杭這邊居然沒有一個人知道這地名。為了方便,上杭縣政府在最可能的地點命名了一條瓦子街。

清代,閩粵贛邊人口爆炸,掀起了向廣東、廣西、四川、江西、浙江等地移民的浪潮,上杭成為閩西移民的輸出中心。如果說寧化石壁是所有客家人共奉的祖地,上杭瓦子街則是近世各地客家新移民的祖地。

3.webp
上杭古城的陽明門碼頭,很多客家人從這裏登船,通過汀江航運離開山區,走向海內外。  攝影 蕭春雷

表面看去,汀江中遊的這座祠堂與閩粵贛邊成千上萬座客家祠堂沒有什麽不同。粉墻黛瓦,屋脊兩側為雙飛燕翹檐,中間高聳一個雕花門樓,門額上鐫刻「恩榮」「藍氏家廟」字樣。日曬雨淋,紅紙門聯已經泛白,但墨跡依然清晰,自豪地宣示家族來源:「源流汝水家聲遠,始居藍田世澤長。」顯然,這又是一個來自中原的高門世族。

4.webp
上杭縣廬豐畬族鄉藍氏家廟,碑記稱,家廟約建於明中後期,占地面積2900平方米。  攝影 蕭春雷

上杭廬豐這座藍氏家廟並非客家祠堂,或者說,最近四十年來已經不是客家祠堂了。1986年,上杭藍氏「歸族」,被確認為畬族;次年廬豐、官莊兩個鄉就改為畬族自治鄉——閩西僅有的兩個少數民族鄉。事實上,藍氏家廟是一座畬族祠堂

藍龍貴堅持他們的祖先經過了寧化石壁:「我們的祖先來自汝南郡,在河南周口地區,唐代遷來福建,經過寧化石壁、武平大禾,總祠還在大禾。大禾的大一郎生了七個兒子,念一郎、念二郎、念三郎……一直到念七郎。念七郎的後裔遷來上杭,就是我們的祖先。」

出生於1951年的藍龍貴是有文化的人,曾任鄉衛生院院長,為廬豐藍氏歸族奔走努力過,擔任上杭縣廬豐畬族人民福利協會總顧問。但他敘述的家族歷史卻讓人糊塗。眾所周知,畬族是南方民族,共奉廣東潮州鳳凰山為發祥地。只有客家人才把中原河南、寧化石壁當成圖騰。理論上說,一個家族不能既是畬族又來自石壁。我問道:「你們認不認鳳凰山是你們的祖地?」

他堅定地說:「我們不是鳳凰山來的。廣東的藍姓還是我們發過去的呢,大埔、梅縣的畬族還來我們這裏祭祖。」

藍氏祠堂兩進,中堂高懸「種玉堂」大匾,神主牌上寫着「汝南郡藍氏廬豐始祖考念七郎公一脈之神位」。事實上,上杭廬豐藍氏家廟只是念七郎的房派祠堂,屬於武平大禾藍氏總祠(供奉大一郎)的分祠。

5.webp
廬豐藍氏「種玉堂」,閩浙畬族藍姓多以「種玉堂」為堂號,典出晉幹寶《搜神記》「藍田種玉」。  攝影 蕭春雷

武平:與「最大畬族縣」失之交臂?

每年清明,上杭廬豐藍氏大一郎的後裔都會派人前往武平縣大禾總祠祭祖,熱鬧非凡。奇怪的是,同為大一郎的子孫,有的是畬族,有的是客家,讓人摸不着頭腦。

藍龍貴說:「天下藍姓都是畬族,雷姓也是,鍾姓就不一定了。我們原來都是客家,上世紀80年代初,上杭藍姓想歸族,找到施聯朱教授,他很了解我們的情況,向省裏建議就通過了。兒子是畬族,父親當然更沒問題。但武平縣政府打報告遲了一點,施聯朱教授已經中風,這事沒辦下來,後來國家就停止辦理了。」

他嘆了口氣,又說:「現在大一郎幾個兒子的後裔,有的畬族,有的客家,奇奇怪怪。」

武平是福建最西端的縣,南北分別與廣東梅州、江西贛州接壤,主要河流匯入廣東梅江,所以這裏也是閩粵客家人的重要通道。「武平有句諺語叫『鍾半縣、李半街』,鍾姓最多,可惜沒有恢復畬族身份。」武平縣文聯主席何育東說:「有次我接待一位專家,他說我們縣的鍾、藍、雷姓如果都恢復畬族,差不多有10萬人口,武平就會變成全國最大的畬族縣。」

這倒是真的,目前中國只有浙江景寧一個畬族自治縣,畬族人口1.8萬。如果被當成客家的武平藍、雷、鍾姓歸族,將大大改變全國74萬畬族人口的分布版圖

上杭與武平的畬族歸族案例,讓我感到畬族與客家非常親密,二者的差別只在於是否被國家有關機構承認。按藍龍貴的說法:「我們的血統是畬族,自稱山哈,我們都會武功,是閩西的土著民族。但我們講客話,生活方式都客家化了。所以我們既是畬族,也是客家。」畬族是血緣概念,客家是文化概念,一個畬族家族的確可以認同客家。但是除了他們自己,外人難以識別那些已經客家化的畬族。

客家:畬漢融合的新族群

畬族是閩西的土著民族嗎?的確是,但只是相對漢人而言秦漢以前,汀江流域的土著應該是百越民族(今壯侗語族的前身),他們於西漢初年曾建立過一個短暫的南海國,因為反叛而被漢文帝遷空。大約南北朝時期,聚集在湘西的「武陵蠻」(苗瑤語族)有一支率先遷徙到廣東潮州地區,其中一部分沿韓江、汀江北上,隋唐時期散布在整個閩粵贛邊,他們就是今天畬族的祖先。

從唐末開始,北方動蕩,一撥撥漢族移民從贛州進入閩西,順着汀江南下,進入粵東。早期進入閩西的漢人,有不少畬化了,但不斷湧入的漢人最終挾文化、政治和數量優勢,逐漸占了上風,於是出現畬民漢化的現象。為了避免受到社會歧視,部分定居下來的畬族參與科舉、族外通婚、建祠修譜,甚至虛構來自中原和石壁的遷徙路線。經過數百年的融合,閩粵贛邊的漢人打上了深深的畬族印記,與周邊的廣府人、福佬人差異較大,於是被稱為客家人。

畬族遷徙的腳步永不停歇。明清時期,那些沒有被漢化的山地畬族,繼續遷往閩東、浙南。他們帶走了客家方言,作為曾經在閩粵贛邊生活的一個紀念。閩西本地很少畬族,粵東更少,因為多數已經融入客家這個新民系之中了。

廈門大學的人類學教授郭志超說:「汀江是客家的母親河,這句話很準確。客家先民南遷入贛南,主要經由石城—石壁通道,到寧化以後,主流南下,主要沿汀江、韓江遷徙,首先在汀江流域形成客家。」

郭志超是東南民族問題專家,對閩西畬客關系尤為熟悉,關於廬豐藍氏不認鳳凰山為祖地,他的回答是:「鳳凰山應是畬族先民最早南遷後的祖地,除了客家化的畬民之外,畬族皆以鳳凰山為祖地。」的確,客家化的畬民建構中原郡望數百年,要他們一時放棄,情感上難以接受。

「既然客家是畬漢融合的產物,那麽你個人認為,畬漢的比例各占多少?」我問了一個很有爭議的問題。自從羅香林開創客家學研究以來,不少客家學者就延續一個論調,說客家是血統最純正的漢族,不承認與少數民族混血。

「畬漢三七開。」他毫不猶豫地說。

漢人南遷,都曾與當地少數民族通婚,客家人也不例外,這一點得到了分子生物學的證實。李輝等人對長汀縣148位客家男子進行研究,發表《客家人起源的遺傳學分析》一文說:「客家人與中原漢族最近,又偏向於苗瑤語族群中的畬族,不同於其他南方漢族偏向於侗台語族群……客家人的主要成分應是中原漢人,畬族是對客家人影響最大的外來因素。

按照這種觀點,客家之獨特,並非因為「血統純正」,而是因為他們的族外通婚對象主要是苗瑤語族,受畬族文化的影響較深;而南方其他漢族民系的通婚對象多為壯侗語族(即侗台語族),受百越民族的文化影響。

三河壩:汀江、梅江與韓江

汀江航運有個致命的問題,無法全程通航。龍巖市永定區峰市的棉花灘一帶險礁林立,是道無法逾越的坎,必須依賴人力陸路運輸12里,到廣東大埔縣青溪鎮的石市再下水。因此,汀江—韓江航運歷來分為上下兩程:從長汀至峰市;從石市至出海口。民諺形容汀江航運的繁榮:「上河八百艘,下河一千艘。」指的大約是下遊有船千艘,上遊有船八百,各行其道。

永定東南與閩南方言區漳州接壤,那一座座土樓,其實是客家人與福佬人族群對峙的產物。清代客家地區人口增長,生存空間受限,接近海洋的永定人紛紛沿永定河至峰市下汀江,出海謀生,永定因此變成著名的僑鄉。作為閩西最重要的水陸轉運碼頭,峰市曾盡享航運之利,但如今全淹沒在水下——浩渺的棉花灘水庫輕盈地吞噬了一切歷史陳跡。遷建的峰市如同一座新城,望不見汀江。

6.webp
龍巖永定區棉花灘水庫,古代是汀江航運最艱險的河段。  攝影 蕭春雷

閩粵邊境大山連綿。從峰市到石市,汀江在峽谷間行進,旁邊只有一條小道。行數裏,江面又變成平靜的庫灣,原來大埔縣也建了一個巨大的青溪電站。暮色中,我們進入了廣東境內的第一個村子,路邊樓房齊整,寂無人影,只有幾家冷清的食雜店亮着燈。一位姓江的店主告訴我,村子叫鏟坑村,原來在石市,建水庫時石市被淹,村子遷高到這裏。他又說,從前三河壩到石市走水路,石市到峰市走陸路,能通車,以前有很多腳夫,現在水路廢了,村裏人都出外打工了。

在大埔縣三河壩,汀江結束了最後的旅程,與來自梅州市區的梅江、來自大埔的梅潭河熱烈擁抱,換名韓江,穿越蓮花山脈南下潮汕。汀梅兩江交匯處建有一座古城,朱德率領的南昌起義隊伍曾在這裏打過一仗。空闊的堤岸上,矗立着一尊客家母親背男牽女的「韓江源」石像。

如果說汀江是閩西客家的母親河,不妨說梅江是粵東客家的母親河,但韓江下遊的潮汕人卻並非客家人,而是說潮州話——屬於閩南方言——的福佬人。韓江是閩粵客家人的出海口。歷史上,汀江流域各縣的木材、紙張、筍幹、煙草等土特產,川流不息通過韓江出海,販運四方;而上溯韓江、汀江航道的,則是鹽、米、布匹、鐵器等生活日用品。清代以後,韓江更成為客家人過台灣、下南洋的主要通道

7.webp
梅州大埔縣三河壩客家老城航拍圖  視覺中國 圖

鳳凰山:畬族祖地石古坪

蓮花山橫亙在梅州與潮州之間,同時也分開了客家與福佬兩大民系,其主峰鳳凰山海拔1498米,則是畬族的祖地。山上的鳳凰鎮出產名茶鳳凰單樅,滿街都是茶葉店,鎮裏唯一的畬族村石古坪,也以高山烏龍茶著稱。

站在石古坪遠眺,鳳凰山區重巒疊嶂,漫山遍野的茶園。村裏有個畬族風情館,展出彩色連環「祖圖」和駙馬金身像。祖圖講述的是畬族起源神話:傳說高辛帝時期,皇後耳痛三年,取出一蟲,變成龍犬,號稱盤瓠。不久番王入侵,高辛帝下詔募勇,謂斬番王首級者嫁以三公主。龍犬揭榜,趁番王酒醉時咬斷其頭,叼回請賞。高辛帝想悔婚,龍犬說:「把我放在金鐘內七晝夜,可變成人。」公主怕他餓死,六天就打開金鐘,身子已具人形,犬首依舊。盤瓠與公主婚後入居深山,生三子一女,高辛帝分別賜姓盤、藍、雷,女兒嫁給鍾姓。盤瓠打獵時被山羊撞下懸崖,又被古藤纏住,最後跌落山澗而死。此後,畬族四姓自相婚配,世代相傳。

看管風情館的老人叫藍借枝,說從前祖祠裏還放着纏住法王(盤瓠)的老藤,「拇指大,一米多長,兩條,我小時候還見過,土改的時候燒掉了」。按他的說法,石古坪畬族從盤瓠開始,就一直在鳳凰山堅守祖地,「經常有人來尋祖。石古坪就是畬族的發源地,全國的畬族都是我們這裏發出去的」。

不過石古坪的藍氏宗祠是新建的,沒有多少信息。我向郭志超教授請教,他回答:「據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調查,石古坪的藍氏是從閩西遷去的,這沒問題。」

石古坪是個小村,只有三百多人,村人多姓藍,雷姓只剩下一戶,另外五十多位漢族多為入贅過來的。為什麽畬族留在祖地人口這麽少?藍借枝不懂歷史,他給了我一個風水學的理由:「祖祠的地方不會出人,這裏地盤小。要搬出去,才會發達。」

8.webp
始建於南宋的汀州天後宮,規模宏大,可見汀江曾經航運之盛。  攝影 蕭春雷

汀江流域宛如一個碩大的子宮:大山環繞,中間是適宜耕作的丘陵盆地;溪澗密布,仿佛經絡血脈;下遊航道不暢,使之更顯得封閉、溫暖和安全;一北一南,石壁和鳳凰山,從外面源源不斷地註入漢畬兩個民族的基因……不知孕育了多久,反正這裏的漢女早已像畬婦一樣天足,畬民都有了中原郡望,這片流域終於誕生了一個叫客家的新族群

分享:

汀江行:客家與畬族,你中有我

来源:南方周末 作者:蕭春雷 时间:2025年05月03日

客家學的開創者羅香林先生認為,客家是血統最純正的中原漢人後裔,未曾與土著民族混血。在客家民系的誕生地汀江流域,許多證據卻表明,畬族先祖也是客家的源流之一

長汀:失意的「客家首府」

汀江流過閩西,匯入粵東的韓江,是福建唯一外流出省的大河。閩西因此與粵東連成一片,如果加上鄰近的贛南,合稱閩粵贛邊,自成一個相對獨立的文化單元,是聞名海內外的客家大本營。管轄汀江流域的古汀州府,被譽為「客家首府」,在客家發展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談論汀江,首提龍門。長汀縣庵傑鄉涵前村外,有座孤立的喀斯特山頭,山頂有龍門寺和天後宮兩座小廟,底部形成穿巖,一條小溪從巖洞中流過,是謂龍門,也是人們常說的汀江源。事實上,汀江發源於寧化縣木馬山但出龍門後始稱汀江,變成一條深情地養育閩西兒女的大河。

1.webp
長汀縣庵傑鄉龍門,水出喀斯特巖洞,即汀江源。  攝影 蕭春雷

汀江經過長汀古城,一路南流,沿途匯集武平、連城、上杭、永定諸縣區的支流,在永定峰市鎮出省,進入廣東大埔縣,在三河壩與來自梅州的梅江匯合,變成寬闊的韓江,流經潮州、汕頭入海。汀江全長328公裏,流域面積1.18萬平方公裏,絕大部分地區屬於福建

路易·艾黎曾說,中國最美的兩個縣城是鳳凰和長汀。長汀的確很美,並且因為是府城所在,增添了濃厚的人文底蘊。貢院、文廟、天後宮等建築,都屬於府級規模,相當大氣。環江而築的古城墻也修復大半。當地文友廬弓、丘有濱帶我從東門登上城墻,過紫陽祠,來到城墻外陡峭的龍潭,原來這裏別有天地。濃密的綠蔭中,江水倒映藍天白雲,岸邊的階梯、亭台和回廊處,擠滿了打牌、聊天、唱歌的人群。

在上官周紀念亭,一男一女兩位老人正在進行山歌對唱,旁人不時哄笑喝彩,見我拍照,老頭立馬閃到一邊,我抱歉地收起相機,專心傾聽那散發鄉野氣息的客家小調。漢族是遠離歌舞的民族,但客家似乎是一個例外

大山之間的汀州府並非與世隔絕,依靠汀江航運,汀州與潮州可以進行山海物質交換。龍潭角附近有個宋慈亭,就是紀念這位南宋法醫學家任長汀知縣時,開鑿了潮州到汀州的運鹽航道。惠吉門外的老碼頭,曾經是這座古城最有活力之處,造就了城內店頭街百貨業的繁榮,經過整修,如今已成為遊客流連尋古的勝地。

2.webp
長汀老城與汀江相依相伴。  視覺中國 圖

汀州府被「分拆」是一件難以挽回的憾事。汀州府八縣,是相對獨立的客家區,與福建其他地區素來界限分明;解放後閩江流域的寧化、清流、明溪三縣劃給了新成立的三明市,汀江流域的長汀、連城、武平、上杭、永定五縣劃歸龍巖市,而重要的是,三明、龍巖市區的人口並非都是客家人。這樣一來,客家歷史上兩個重要的文化符號——汀州府城和寧化石壁——分屬不同的行政區域。當然,最失落的還是長汀,由府城淪落為一個普通縣城

「紅旗躍過汀江,直下龍巖上杭。」這是毛澤東的一句詩詞。因為緊鄰贛州,汀州府深受江西方面的影響,客家遷徙、紅軍入閩,都是從贛南首先進入長汀與寧化,然後順着汀江向南推進。閩西諸縣是中央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長汀大街邊矗立着中共早期領導人瞿秋白的紀念碑。1935年6月,他在這裏英勇就義,最後一句話是「此地甚好」。

廬豐:由客轉畬的藍氏家廟

初冬的清晨,我們沿着汀江驅車南下。江水清淺、寂寞,很難想象它曾經是一條繁忙的航道。小水電站林立,把江水囤積為一潭潭死水,庫灣裏水葫蘆瘋長。兩岸是低矮的丘陵,大小錯落的盆地。稻谷已經收割,田野空蕩蕩的。我們穿過一個個安詳的村落——房屋新舊雜陳,但人煙稀少。

在河口村,汀江斜穿武平縣東北一角,接納了支流桃溪河,將武平縣北部的大禾、桃溪、湘店等鄉鎮變成自己的流域。接着回到長汀縣地羊牯鄉,旋即進入上杭縣的官莊畬族鄉——表面看與漢族的鄉鎮毫無二致。著名的紫金礦業公司也坐落在汀江邊,兩岸山頭到處是工地、廠房和建築。接近上杭縣城時,汀江還接納了另一條重要支流舊縣河。上溯舊縣河、新泉河和朋口溪,汀江航道延伸到連城縣西南幾個鄉鎮。

我覺得,汀江對上杭最深情,在縣城附近形成了三四個大蛇曲,戀戀不舍。上杭的古田會議舊址全國聞名,除此之外,縣城還有不少值得一看的古跡。縣融媒體中心副主任林斯乾帶着我轉了一下臨江樓、陽明門、孔廟、王陽明手書《時雨碑》和瓦子街。我上次來還沒有瓦子街。原來在尋祖歸宗的熱潮中,近年來廣東、廣西、四川等地數十個姓氏的客家人,發現譜牒上都寫着來自上杭的「瓦子街」「瓦子巷」或「瓦子坪」,最奇異的是,上杭這邊居然沒有一個人知道這地名。為了方便,上杭縣政府在最可能的地點命名了一條瓦子街。

清代,閩粵贛邊人口爆炸,掀起了向廣東、廣西、四川、江西、浙江等地移民的浪潮,上杭成為閩西移民的輸出中心。如果說寧化石壁是所有客家人共奉的祖地,上杭瓦子街則是近世各地客家新移民的祖地。

3.webp
上杭古城的陽明門碼頭,很多客家人從這裏登船,通過汀江航運離開山區,走向海內外。  攝影 蕭春雷

表面看去,汀江中遊的這座祠堂與閩粵贛邊成千上萬座客家祠堂沒有什麽不同。粉墻黛瓦,屋脊兩側為雙飛燕翹檐,中間高聳一個雕花門樓,門額上鐫刻「恩榮」「藍氏家廟」字樣。日曬雨淋,紅紙門聯已經泛白,但墨跡依然清晰,自豪地宣示家族來源:「源流汝水家聲遠,始居藍田世澤長。」顯然,這又是一個來自中原的高門世族。

4.webp
上杭縣廬豐畬族鄉藍氏家廟,碑記稱,家廟約建於明中後期,占地面積2900平方米。  攝影 蕭春雷

上杭廬豐這座藍氏家廟並非客家祠堂,或者說,最近四十年來已經不是客家祠堂了。1986年,上杭藍氏「歸族」,被確認為畬族;次年廬豐、官莊兩個鄉就改為畬族自治鄉——閩西僅有的兩個少數民族鄉。事實上,藍氏家廟是一座畬族祠堂

藍龍貴堅持他們的祖先經過了寧化石壁:「我們的祖先來自汝南郡,在河南周口地區,唐代遷來福建,經過寧化石壁、武平大禾,總祠還在大禾。大禾的大一郎生了七個兒子,念一郎、念二郎、念三郎……一直到念七郎。念七郎的後裔遷來上杭,就是我們的祖先。」

出生於1951年的藍龍貴是有文化的人,曾任鄉衛生院院長,為廬豐藍氏歸族奔走努力過,擔任上杭縣廬豐畬族人民福利協會總顧問。但他敘述的家族歷史卻讓人糊塗。眾所周知,畬族是南方民族,共奉廣東潮州鳳凰山為發祥地。只有客家人才把中原河南、寧化石壁當成圖騰。理論上說,一個家族不能既是畬族又來自石壁。我問道:「你們認不認鳳凰山是你們的祖地?」

他堅定地說:「我們不是鳳凰山來的。廣東的藍姓還是我們發過去的呢,大埔、梅縣的畬族還來我們這裏祭祖。」

藍氏祠堂兩進,中堂高懸「種玉堂」大匾,神主牌上寫着「汝南郡藍氏廬豐始祖考念七郎公一脈之神位」。事實上,上杭廬豐藍氏家廟只是念七郎的房派祠堂,屬於武平大禾藍氏總祠(供奉大一郎)的分祠。

5.webp
廬豐藍氏「種玉堂」,閩浙畬族藍姓多以「種玉堂」為堂號,典出晉幹寶《搜神記》「藍田種玉」。  攝影 蕭春雷

武平:與「最大畬族縣」失之交臂?

每年清明,上杭廬豐藍氏大一郎的後裔都會派人前往武平縣大禾總祠祭祖,熱鬧非凡。奇怪的是,同為大一郎的子孫,有的是畬族,有的是客家,讓人摸不着頭腦。

藍龍貴說:「天下藍姓都是畬族,雷姓也是,鍾姓就不一定了。我們原來都是客家,上世紀80年代初,上杭藍姓想歸族,找到施聯朱教授,他很了解我們的情況,向省裏建議就通過了。兒子是畬族,父親當然更沒問題。但武平縣政府打報告遲了一點,施聯朱教授已經中風,這事沒辦下來,後來國家就停止辦理了。」

他嘆了口氣,又說:「現在大一郎幾個兒子的後裔,有的畬族,有的客家,奇奇怪怪。」

武平是福建最西端的縣,南北分別與廣東梅州、江西贛州接壤,主要河流匯入廣東梅江,所以這裏也是閩粵客家人的重要通道。「武平有句諺語叫『鍾半縣、李半街』,鍾姓最多,可惜沒有恢復畬族身份。」武平縣文聯主席何育東說:「有次我接待一位專家,他說我們縣的鍾、藍、雷姓如果都恢復畬族,差不多有10萬人口,武平就會變成全國最大的畬族縣。」

這倒是真的,目前中國只有浙江景寧一個畬族自治縣,畬族人口1.8萬。如果被當成客家的武平藍、雷、鍾姓歸族,將大大改變全國74萬畬族人口的分布版圖

上杭與武平的畬族歸族案例,讓我感到畬族與客家非常親密,二者的差別只在於是否被國家有關機構承認。按藍龍貴的說法:「我們的血統是畬族,自稱山哈,我們都會武功,是閩西的土著民族。但我們講客話,生活方式都客家化了。所以我們既是畬族,也是客家。」畬族是血緣概念,客家是文化概念,一個畬族家族的確可以認同客家。但是除了他們自己,外人難以識別那些已經客家化的畬族。

客家:畬漢融合的新族群

畬族是閩西的土著民族嗎?的確是,但只是相對漢人而言秦漢以前,汀江流域的土著應該是百越民族(今壯侗語族的前身),他們於西漢初年曾建立過一個短暫的南海國,因為反叛而被漢文帝遷空。大約南北朝時期,聚集在湘西的「武陵蠻」(苗瑤語族)有一支率先遷徙到廣東潮州地區,其中一部分沿韓江、汀江北上,隋唐時期散布在整個閩粵贛邊,他們就是今天畬族的祖先。

從唐末開始,北方動蕩,一撥撥漢族移民從贛州進入閩西,順着汀江南下,進入粵東。早期進入閩西的漢人,有不少畬化了,但不斷湧入的漢人最終挾文化、政治和數量優勢,逐漸占了上風,於是出現畬民漢化的現象。為了避免受到社會歧視,部分定居下來的畬族參與科舉、族外通婚、建祠修譜,甚至虛構來自中原和石壁的遷徙路線。經過數百年的融合,閩粵贛邊的漢人打上了深深的畬族印記,與周邊的廣府人、福佬人差異較大,於是被稱為客家人。

畬族遷徙的腳步永不停歇。明清時期,那些沒有被漢化的山地畬族,繼續遷往閩東、浙南。他們帶走了客家方言,作為曾經在閩粵贛邊生活的一個紀念。閩西本地很少畬族,粵東更少,因為多數已經融入客家這個新民系之中了。

廈門大學的人類學教授郭志超說:「汀江是客家的母親河,這句話很準確。客家先民南遷入贛南,主要經由石城—石壁通道,到寧化以後,主流南下,主要沿汀江、韓江遷徙,首先在汀江流域形成客家。」

郭志超是東南民族問題專家,對閩西畬客關系尤為熟悉,關於廬豐藍氏不認鳳凰山為祖地,他的回答是:「鳳凰山應是畬族先民最早南遷後的祖地,除了客家化的畬民之外,畬族皆以鳳凰山為祖地。」的確,客家化的畬民建構中原郡望數百年,要他們一時放棄,情感上難以接受。

「既然客家是畬漢融合的產物,那麽你個人認為,畬漢的比例各占多少?」我問了一個很有爭議的問題。自從羅香林開創客家學研究以來,不少客家學者就延續一個論調,說客家是血統最純正的漢族,不承認與少數民族混血。

「畬漢三七開。」他毫不猶豫地說。

漢人南遷,都曾與當地少數民族通婚,客家人也不例外,這一點得到了分子生物學的證實。李輝等人對長汀縣148位客家男子進行研究,發表《客家人起源的遺傳學分析》一文說:「客家人與中原漢族最近,又偏向於苗瑤語族群中的畬族,不同於其他南方漢族偏向於侗台語族群……客家人的主要成分應是中原漢人,畬族是對客家人影響最大的外來因素。

按照這種觀點,客家之獨特,並非因為「血統純正」,而是因為他們的族外通婚對象主要是苗瑤語族,受畬族文化的影響較深;而南方其他漢族民系的通婚對象多為壯侗語族(即侗台語族),受百越民族的文化影響。

三河壩:汀江、梅江與韓江

汀江航運有個致命的問題,無法全程通航。龍巖市永定區峰市的棉花灘一帶險礁林立,是道無法逾越的坎,必須依賴人力陸路運輸12里,到廣東大埔縣青溪鎮的石市再下水。因此,汀江—韓江航運歷來分為上下兩程:從長汀至峰市;從石市至出海口。民諺形容汀江航運的繁榮:「上河八百艘,下河一千艘。」指的大約是下遊有船千艘,上遊有船八百,各行其道。

永定東南與閩南方言區漳州接壤,那一座座土樓,其實是客家人與福佬人族群對峙的產物。清代客家地區人口增長,生存空間受限,接近海洋的永定人紛紛沿永定河至峰市下汀江,出海謀生,永定因此變成著名的僑鄉。作為閩西最重要的水陸轉運碼頭,峰市曾盡享航運之利,但如今全淹沒在水下——浩渺的棉花灘水庫輕盈地吞噬了一切歷史陳跡。遷建的峰市如同一座新城,望不見汀江。

6.webp
龍巖永定區棉花灘水庫,古代是汀江航運最艱險的河段。  攝影 蕭春雷

閩粵邊境大山連綿。從峰市到石市,汀江在峽谷間行進,旁邊只有一條小道。行數裏,江面又變成平靜的庫灣,原來大埔縣也建了一個巨大的青溪電站。暮色中,我們進入了廣東境內的第一個村子,路邊樓房齊整,寂無人影,只有幾家冷清的食雜店亮着燈。一位姓江的店主告訴我,村子叫鏟坑村,原來在石市,建水庫時石市被淹,村子遷高到這裏。他又說,從前三河壩到石市走水路,石市到峰市走陸路,能通車,以前有很多腳夫,現在水路廢了,村裏人都出外打工了。

在大埔縣三河壩,汀江結束了最後的旅程,與來自梅州市區的梅江、來自大埔的梅潭河熱烈擁抱,換名韓江,穿越蓮花山脈南下潮汕。汀梅兩江交匯處建有一座古城,朱德率領的南昌起義隊伍曾在這裏打過一仗。空闊的堤岸上,矗立着一尊客家母親背男牽女的「韓江源」石像。

如果說汀江是閩西客家的母親河,不妨說梅江是粵東客家的母親河,但韓江下遊的潮汕人卻並非客家人,而是說潮州話——屬於閩南方言——的福佬人。韓江是閩粵客家人的出海口。歷史上,汀江流域各縣的木材、紙張、筍幹、煙草等土特產,川流不息通過韓江出海,販運四方;而上溯韓江、汀江航道的,則是鹽、米、布匹、鐵器等生活日用品。清代以後,韓江更成為客家人過台灣、下南洋的主要通道

7.webp
梅州大埔縣三河壩客家老城航拍圖  視覺中國 圖

鳳凰山:畬族祖地石古坪

蓮花山橫亙在梅州與潮州之間,同時也分開了客家與福佬兩大民系,其主峰鳳凰山海拔1498米,則是畬族的祖地。山上的鳳凰鎮出產名茶鳳凰單樅,滿街都是茶葉店,鎮裏唯一的畬族村石古坪,也以高山烏龍茶著稱。

站在石古坪遠眺,鳳凰山區重巒疊嶂,漫山遍野的茶園。村裏有個畬族風情館,展出彩色連環「祖圖」和駙馬金身像。祖圖講述的是畬族起源神話:傳說高辛帝時期,皇後耳痛三年,取出一蟲,變成龍犬,號稱盤瓠。不久番王入侵,高辛帝下詔募勇,謂斬番王首級者嫁以三公主。龍犬揭榜,趁番王酒醉時咬斷其頭,叼回請賞。高辛帝想悔婚,龍犬說:「把我放在金鐘內七晝夜,可變成人。」公主怕他餓死,六天就打開金鐘,身子已具人形,犬首依舊。盤瓠與公主婚後入居深山,生三子一女,高辛帝分別賜姓盤、藍、雷,女兒嫁給鍾姓。盤瓠打獵時被山羊撞下懸崖,又被古藤纏住,最後跌落山澗而死。此後,畬族四姓自相婚配,世代相傳。

看管風情館的老人叫藍借枝,說從前祖祠裏還放着纏住法王(盤瓠)的老藤,「拇指大,一米多長,兩條,我小時候還見過,土改的時候燒掉了」。按他的說法,石古坪畬族從盤瓠開始,就一直在鳳凰山堅守祖地,「經常有人來尋祖。石古坪就是畬族的發源地,全國的畬族都是我們這裏發出去的」。

不過石古坪的藍氏宗祠是新建的,沒有多少信息。我向郭志超教授請教,他回答:「據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調查,石古坪的藍氏是從閩西遷去的,這沒問題。」

石古坪是個小村,只有三百多人,村人多姓藍,雷姓只剩下一戶,另外五十多位漢族多為入贅過來的。為什麽畬族留在祖地人口這麽少?藍借枝不懂歷史,他給了我一個風水學的理由:「祖祠的地方不會出人,這裏地盤小。要搬出去,才會發達。」

8.webp
始建於南宋的汀州天後宮,規模宏大,可見汀江曾經航運之盛。  攝影 蕭春雷

汀江流域宛如一個碩大的子宮:大山環繞,中間是適宜耕作的丘陵盆地;溪澗密布,仿佛經絡血脈;下遊航道不暢,使之更顯得封閉、溫暖和安全;一北一南,石壁和鳳凰山,從外面源源不斷地註入漢畬兩個民族的基因……不知孕育了多久,反正這裏的漢女早已像畬婦一樣天足,畬民都有了中原郡望,這片流域終於誕生了一個叫客家的新族群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