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電子節拍點亮傳統:火焰蟲樂團用EDM讓世界聽見客家的聲音
在台灣屏東六堆的文化土壤中,一個名為「火焰蟲」的電子音樂團體,正以微小卻堅定的光芒,照亮客家音樂走向世界的道路。他們不唱傳統山歌,而是選擇以全球語言——電子舞曲(EDM)為載體,將古老的客家語言與文化記憶,重組為能讓新世代心跳共鳴的節奏。近日,他們憑藉首張專輯《起床睡覺了》榮獲美國「全球音樂獎」三項銅獎,為這條融合創新之路寫下燦爛註腳。
火焰蟲由主唱利眉瑩與製作人兼鍵盤手黃岳捷組成,兩人皆來自屏東內埔。團名象徵着他們對文化的守護與啟迪——「客家音樂就像一片樹林,我們火焰蟲雖小,但希望能給走進樹林裡的人勇氣與撫慰。」利眉瑩如此說。
組團的契機來自黃岳捷尋找能唱出「客家味」的聲音,在同窗利眉瑩身上,他找到了共鳴。從同學變成創作夥伴,他們將對家鄉的熱愛,轉化為一場跨語言、跨世代的音樂實驗。
選擇EDM作為主要風格,是火焰蟲深思熟慮的決定。黃岳捷指出:「我們希望透過電子舞曲跨越語言障礙,讓更多人接觸客語。」EDM那種不需翻譯、能讓人自然律動的能量,是他們與年輕世代對話的語言。
首張專輯《起床睡覺了》耗時一年完成,圍繞「從現實困境中甦醒,找回自我,再找回家鄉」的旅程主題。專輯中的《阿婆的老伙房》便是一大亮點——輕快的節拍,搭配對童年記憶的溫柔回望,打破了懷舊即沉重的傳統敘事模式。
在此之前,火焰蟲已陸續獲得台灣原創流行音樂大獎、MyFone行動創作獎首獎等多項榮譽,實力與創意兼備。而今,他們希望帶着這張獲獎專輯走進更多校園與音樂節,讓世界聽見更多客家聲音。
「不管是小眾還是大眾,我們的目標始終如一——讓更多人透過音樂了解客家文化,並從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故事與力量。」利眉瑩這樣說。
在台灣屏東六堆的文化土壤中,一個名為「火焰蟲」的電子音樂團體,正以微小卻堅定的光芒,照亮客家音樂走向世界的道路。他們不唱傳統山歌,而是選擇以全球語言——電子舞曲(EDM)為載體,將古老的客家語言與文化記憶,重組為能讓新世代心跳共鳴的節奏。近日,他們憑藉首張專輯《起床睡覺了》榮獲美國「全球音樂獎」三項銅獎,為這條融合創新之路寫下燦爛註腳。
火焰蟲由主唱利眉瑩與製作人兼鍵盤手黃岳捷組成,兩人皆來自屏東內埔。團名象徵着他們對文化的守護與啟迪——「客家音樂就像一片樹林,我們火焰蟲雖小,但希望能給走進樹林裡的人勇氣與撫慰。」利眉瑩如此說。
組團的契機來自黃岳捷尋找能唱出「客家味」的聲音,在同窗利眉瑩身上,他找到了共鳴。從同學變成創作夥伴,他們將對家鄉的熱愛,轉化為一場跨語言、跨世代的音樂實驗。
選擇EDM作為主要風格,是火焰蟲深思熟慮的決定。黃岳捷指出:「我們希望透過電子舞曲跨越語言障礙,讓更多人接觸客語。」EDM那種不需翻譯、能讓人自然律動的能量,是他們與年輕世代對話的語言。
首張專輯《起床睡覺了》耗時一年完成,圍繞「從現實困境中甦醒,找回自我,再找回家鄉」的旅程主題。專輯中的《阿婆的老伙房》便是一大亮點——輕快的節拍,搭配對童年記憶的溫柔回望,打破了懷舊即沉重的傳統敘事模式。
在此之前,火焰蟲已陸續獲得台灣原創流行音樂大獎、MyFone行動創作獎首獎等多項榮譽,實力與創意兼備。而今,他們希望帶着這張獲獎專輯走進更多校園與音樂節,讓世界聽見更多客家聲音。
「不管是小眾還是大眾,我們的目標始終如一——讓更多人透過音樂了解客家文化,並從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故事與力量。」利眉瑩這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