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頭條>全球客家

林文映專欄|東江客家菜

来源:客家頭條 作者:林文映 时间:2025年08月15日
分享:

林文映專欄|東江客家菜

●(上圖)大碗客家涼茶及(下圖)酸酒鴨是定南客家第一菜。作者供圖●(上圖)大碗客家涼茶及(下圖)酸酒鴨是定南客家第一菜。作者供圖

香港客家會館館長 林文映

香港人都知道東江,畢竟今年是東江水供港60周年,養育了香港這個國際大都會。東江還承載着許多港人的記憶,東江縱隊、東江螳螂拳、東江釀豆腐、東江鹽焗雞……東江經過歲月的沉澱,已成為香港客家文化的一個象徵。

說到客家菜,有一定年齡的香港人都幫襯或至少聽過東江客家菜。東江流域人文歷史悠久,是華南最早文明開化地區之一。沿岸的連平、和平、龍川、河源、東莞、惠陽、博羅、深圳,是現今很多港人的籍貫地。

所謂客家人,是指原籍為黃河流域的中原漢族,從秦漢開始不斷南遷,在歷史的長河流變中,凝聚成具有獨特人文風貌的民系。客家人最為明顯的特徵是語言,客家話是漢民族八大方言之一。清末名儒章太炎在《新方言》之「嶺外三州語」卷序言中曰︰「廣東惠、嘉應二州,東及潮之大埔、豐順,其民字晉末逾嶺,宅於海濱,言語敦古,與土著不相同。」

客家菜與潮菜、粵菜並稱為廣東三大菜系,許多港人認為客家菜即是東江菜。其實客家菜有着更豐富的內涵,東江菜只是客家菜系的一個支流,江西、福建的客家菜風格趨同但各有特色。譬如,有客家先民輾轉遷徙於四川的崇山峻嶺之中,並在山府之國形成了一個叫洛帶的純客家縣。該地客家人入鄉隨俗,糅合川菜的元素如麻辣、花椒、八角、大葱等,形成了客家特色的酸菜魚和水煮肉系列。北方客家人把鹹雞帶入嶺南,就地取材,輔以廣東特產的沙薑,形成美味絕倫的東江沙薑雞、鹽焗雞。

也有一些特色因食材的缺乏而消失。在筆者老家的粵東梅州,紅麴炆豬肉是鄉村宴客的必備菜餚。筆者走遍港九新界的客家村,炆豬肉仍在,紅麴卻消失了。有同鄉說︰「在佐敦的裕華國貨,偶而還能見到這一傳承了數百年的客家配料。」

筆者最近走訪了贛南的3個縣,包括︰安遠、尋烏、定南,對舌尖上的東江菜各有地方特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例如,在定南的城隍廟,筆者品嘗了當地最出名的酸酒鴨。在此之前,筆者只知道三杯鴨,也許是孤陋寡聞,對酸酒鴨還是頭一回聽說。酸酒鴨的製作工序並不複雜,鴨是從農村買來的土鴨,肉質不肥不膩,烹煮過程中澆上農家釀製的米醋和辣椒,一道味道無窮的酸酒鴨就炮製成功了。

據當地文化館的朋友介紹,早在明朝隆慶三年(公元1569年),就有關於定南人製作酸酒鴨的記載。客家人遷至氣候潮濕多雨的贛州,很容易水土不服,於是在烹飪鴨子的過程中放入薑末、辣椒、米醋等物,體現了客家人因地制宜的生存智慧。

東江菜與客家菜的共通之處,都講究菜餚的色鮮、汁濃、質稠、味醇。由於東江流域都屬於內陸腹地,遠離海洋,地理環境促使客家族人多以禽畜山貨為食材,因此形成「無雞不清、無肉不鮮、無鴨不香、無肘不濃」特色。

筆者引以為憾的是,傳統的客家菜館在香港「買少見少」。舉一例,主打東江客家菜的醉瓊樓,全盛時期在香港有40多家,但現在僅在灣仔、佐敦、長沙灣存活幾家。原因之一,是客家人太過實在。誠如筆者的文友葉德平在專欄所言,一道菜上來,「抵食夾大件」,往往可以配上幾碗白米飯,毛利率自然不高,因此客家菜在寸土寸金的香港難於做到「成行成市」。話說回來,正是客家人的厚道憨實、不怕吃虧,才能闖蕩天涯廣交天下客,成就客家成為漢族在全球播遷最廣的民系。

分享:

林文映專欄|東江客家菜

来源:客家頭條 作者:林文映 时间:2025年08月15日

●(上圖)大碗客家涼茶及(下圖)酸酒鴨是定南客家第一菜。作者供圖●(上圖)大碗客家涼茶及(下圖)酸酒鴨是定南客家第一菜。作者供圖

香港客家會館館長 林文映

香港人都知道東江,畢竟今年是東江水供港60周年,養育了香港這個國際大都會。東江還承載着許多港人的記憶,東江縱隊、東江螳螂拳、東江釀豆腐、東江鹽焗雞……東江經過歲月的沉澱,已成為香港客家文化的一個象徵。

說到客家菜,有一定年齡的香港人都幫襯或至少聽過東江客家菜。東江流域人文歷史悠久,是華南最早文明開化地區之一。沿岸的連平、和平、龍川、河源、東莞、惠陽、博羅、深圳,是現今很多港人的籍貫地。

所謂客家人,是指原籍為黃河流域的中原漢族,從秦漢開始不斷南遷,在歷史的長河流變中,凝聚成具有獨特人文風貌的民系。客家人最為明顯的特徵是語言,客家話是漢民族八大方言之一。清末名儒章太炎在《新方言》之「嶺外三州語」卷序言中曰︰「廣東惠、嘉應二州,東及潮之大埔、豐順,其民字晉末逾嶺,宅於海濱,言語敦古,與土著不相同。」

客家菜與潮菜、粵菜並稱為廣東三大菜系,許多港人認為客家菜即是東江菜。其實客家菜有着更豐富的內涵,東江菜只是客家菜系的一個支流,江西、福建的客家菜風格趨同但各有特色。譬如,有客家先民輾轉遷徙於四川的崇山峻嶺之中,並在山府之國形成了一個叫洛帶的純客家縣。該地客家人入鄉隨俗,糅合川菜的元素如麻辣、花椒、八角、大葱等,形成了客家特色的酸菜魚和水煮肉系列。北方客家人把鹹雞帶入嶺南,就地取材,輔以廣東特產的沙薑,形成美味絕倫的東江沙薑雞、鹽焗雞。

也有一些特色因食材的缺乏而消失。在筆者老家的粵東梅州,紅麴炆豬肉是鄉村宴客的必備菜餚。筆者走遍港九新界的客家村,炆豬肉仍在,紅麴卻消失了。有同鄉說︰「在佐敦的裕華國貨,偶而還能見到這一傳承了數百年的客家配料。」

筆者最近走訪了贛南的3個縣,包括︰安遠、尋烏、定南,對舌尖上的東江菜各有地方特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例如,在定南的城隍廟,筆者品嘗了當地最出名的酸酒鴨。在此之前,筆者只知道三杯鴨,也許是孤陋寡聞,對酸酒鴨還是頭一回聽說。酸酒鴨的製作工序並不複雜,鴨是從農村買來的土鴨,肉質不肥不膩,烹煮過程中澆上農家釀製的米醋和辣椒,一道味道無窮的酸酒鴨就炮製成功了。

據當地文化館的朋友介紹,早在明朝隆慶三年(公元1569年),就有關於定南人製作酸酒鴨的記載。客家人遷至氣候潮濕多雨的贛州,很容易水土不服,於是在烹飪鴨子的過程中放入薑末、辣椒、米醋等物,體現了客家人因地制宜的生存智慧。

東江菜與客家菜的共通之處,都講究菜餚的色鮮、汁濃、質稠、味醇。由於東江流域都屬於內陸腹地,遠離海洋,地理環境促使客家族人多以禽畜山貨為食材,因此形成「無雞不清、無肉不鮮、無鴨不香、無肘不濃」特色。

筆者引以為憾的是,傳統的客家菜館在香港「買少見少」。舉一例,主打東江客家菜的醉瓊樓,全盛時期在香港有40多家,但現在僅在灣仔、佐敦、長沙灣存活幾家。原因之一,是客家人太過實在。誠如筆者的文友葉德平在專欄所言,一道菜上來,「抵食夾大件」,往往可以配上幾碗白米飯,毛利率自然不高,因此客家菜在寸土寸金的香港難於做到「成行成市」。話說回來,正是客家人的厚道憨實、不怕吃虧,才能闖蕩天涯廣交天下客,成就客家成為漢族在全球播遷最廣的民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