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頭條>文化習俗

客家匠心|甘坑涼帽:在細雨中堅守的客家非遺

来源:客家頭條 作者:編輯部 时间:2025年04月27日
分享:

客家匠心|甘坑涼帽:在細雨中堅守的客家非遺

穀雨時節,細雨如絲,田野間一片潤澤新綠。嶺南的山岡水田裏,客家婦女頭戴涼帽,與男子們一同在泥濘中耕作。她們挽起褲管,腳踏軟泥,雙手靈巧地將秧苗一株株插入水田之中。涼帽上的黑布簾隨風輕拂,遮擋細雨與烈日,遠遠望去,如雨霧中盛放的花朵,點綴出一幅古老而生動的春耕圖畫。

11.webp

然而,這幅古老的春耕圖景已經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車水馬龍的現代城市畫像也难觅樸素的客家涼帽踪迹,不过,在深圳的甘坑「涼帽村」,卻依然有人默默堅守,守護着這門古老的技藝。

讓我們跟隨甘坑客家涼帽製作技藝的傳承人張官賢,細聽这段用指尖編織而成的光阴故事。

1.webp

用竹篾編織成精緻的帽箔,在帽頂中央剪出中空透氣的小孔,帽沿四周則縫上輕薄透氣的打褶布料。炎炎夏日,戴上一頂甘坑客家涼帽出門,不僅能遮陽避暑,更顯得清新雅致。而這項製作甘坑涼帽的工藝,正源自深圳的「涼帽村」

甘坑客家涼帽曾是深圳客家婦女日常的常見裝束,也是深圳客家文化的縮影。隨着時代變遷,城市生活中涼帽的身影已漸漸稀少,如今,它更多地成為一種懷舊的寄託與文化的象徵。

甘坑客家涼帽傳承人張官賢說:「甘坑客家涼帽已有兩百多年歷史,我希望能夠將這門技藝一直傳承下去。」

代代相傳的涼帽技藝

1957年,張官賢出生於已有兩百多年歷史的涼帽村(舊稱涼帽山、涼帽廠)。當年,村民多以製作涼帽為生,很少從事農耕。那時的深圳仍稱為寶安縣,涼帽村家家戶戶都以編製涼帽為業,張官賢的家庭亦不例外。「我六、七歲便開始跟家中長輩學習製作涼帽了。」

20世紀60年代,隨着涼帽廠建成,「涼帽山」改名為「涼帽廠」。初中畢業後,1972年,張官賢正式進入涼帽廠,成為學徒工。入廠後的兩年,他跟隨專門的師傅學習涼帽製作技藝。「當時,師傅叫我們做甚麼就做甚麼,最基本的,就是要把涼帽做好,把藝術做好。」

2.webp

涼帽的製作過程繁複且講究,總共需經四大環節、三十三道工序。首先是挑選優質的竹材。「我們自己種單竹,種好後才砍來做涼帽,一般選用兩年生的竹子。」張官賢解釋說:「未滿兩年的竹子韌性不足,太軟。將竹皮削掉後染色,再用竹刀將竹筒劈開,一根竹子要劈出一百條竹篾,這道工序稱為『破篾』。」

竹篾準備好後,便開始編織涼帽的各個部件。編製完成的材件需用煮熟的桐油塗抹,曬乾,這一過程需重複兩次,最少要花上十多天

最後,將各部份材件加工、縫合,才能完成一頂精緻的涼帽。「三十三道工序,不可能由一個人獨力完成,必須分工合作。男人負責破竹、塗桐油,女人則編織帽笪、縫製帽布,每人各司其職。」

3.webp

甘坑涼帽曾風靡一時

在20世紀70年代,涼帽村的村民憑着勤奮與祖傳技藝,通過生產與銷售涼帽,基本解決了溫飽問題。當時的涼帽村,涼帽一經製成便可銷售一空。「我們做好涼帽後,便騎單車送到寶安縣的供銷合作社,供銷社統一收購後,分銷到各個墟市及省內其他地區。」

在物資匱乏的年代,輕便、美觀的涼帽深受歡迎。人們或購來作為夏日耕作的實用品,或當作贈送親友的精緻手工藝品。涼帽村最繁盛時,每月可生產四千五百頂涼帽,其中一半出口至港澳地區,甚至遠銷東南亞及歐洲

早年,深圳華僑出國時常會攜帶一頂涼帽。涼帽既是客家文化的象徵,也是客家人生活中的實用品。「馬來西亞一帶,很多華僑戴着涼帽上山採割橡膠。」

改革開放後,「涼帽廠」正式改名為「涼帽村」,成為中國唯一一個以傳統工藝品命名的村落

4.webp
如今的涼帽新村,處處可見涼帽元素。(受訪者供圖)

做涼帽的人愈來愈少

隨着城市化進程加快,涼帽逐漸退出了日常生活。高樓大廈取代了田野,寬廣的馬路取代了鄉間小徑。昔日輕盈實用的客家涼帽,在今日的都市節奏中似乎無用武之地。「從前在家做工、上山砍柴、種菜的人才會戴涼帽,」張官賢搖頭說:「現在戴涼帽的人少了,涼帽的銷量都少了。」

市場經濟帶來了帽子款式和價格的多樣選擇。工序繁多、耗時長、依賴手工、款式單一的涼帽,在現代市場中難以佔優。「而現在做涼帽成本太高啦,」張官賢無奈地說:「好多原材料都沒有,做得又慢,一天只能做一頂,能賣多少錢呢?村民要怎麼生活啊!」

昔日編織涼帽的村民,多已改行他業,製作涼帽的技藝亦漸被遺忘。曾是涼帽廠學徒的張官賢,如今已是村中少數仍掌握涼帽技藝的大師傅之一。

5.webp

一定要將涼帽傳承下去

即使如此,張官賢仍堅定不移地想把這門古老技藝傳承下去。「再怎麼窮,都要將祖宗留下的涼帽傳承下去。」

在涼帽村,張官賢收了張銳錚和諸宜香兩名徒弟。剛入門時,兩位弟子便深深體會到製作涼帽的辛苦,但他們選擇了堅持。要熟練掌握三十三道工序,需要極大的耐性與恆心。「現在除了煮桐油差了一點點,其他都差不多可以畢業啦。」在張官賢眼中,許多事情已可放心交由徒弟們打理,「希望他們年輕人可以團結,把涼帽傳承下去。」

深圳市亦大力支持甘坑客家涼帽的傳承,為每位涼帽製作者建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個人檔案。張官賢亦多次受邀參與各類非遺展會,讓甘坑客家涼帽有更多機會呈現於公眾眼前。

6.webp
2013年,甘坑客家涼帽製作技藝成為廣東省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受訪者供圖)

2020年1月,張官賢獲認定為深圳市龍崗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2022年6月,再獲認定為深圳市市級代表性傳承人。

近年來,張官賢積極舉辦涼帽編織技藝培訓班及實踐課程,向年輕人介紹涼帽歷史,教授編織技藝。但他也坦言:「涼帽製作的三十三個工序,沒有辦法一下子做完。」因此,他在教學時會以涼帽編織技法為主,吸引學生動手實作,親身體驗涼帽如何一點一滴編織而成。

7.webp

「以前的人買涼帽是用來戴;而現在的人買涼帽是為了懷舊。你看,我這個涼帽這麼多年了,看起來還是那麼漂亮。」張官賢自豪地展示着自己親手製作的涼帽,語氣中充滿熱愛與堅持。他的心中,始終燃着對這門傳統工藝的熱情,以及把甘坑客家涼帽傳承下去的決心。

圖片來源:網絡 深圳新聞網 

分享:

客家匠心|甘坑涼帽:在細雨中堅守的客家非遺

来源:客家頭條 作者:編輯部 时间:2025年04月27日

穀雨時節,細雨如絲,田野間一片潤澤新綠。嶺南的山岡水田裏,客家婦女頭戴涼帽,與男子們一同在泥濘中耕作。她們挽起褲管,腳踏軟泥,雙手靈巧地將秧苗一株株插入水田之中。涼帽上的黑布簾隨風輕拂,遮擋細雨與烈日,遠遠望去,如雨霧中盛放的花朵,點綴出一幅古老而生動的春耕圖畫。

11.webp

然而,這幅古老的春耕圖景已經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車水馬龍的現代城市畫像也难觅樸素的客家涼帽踪迹,不过,在深圳的甘坑「涼帽村」,卻依然有人默默堅守,守護着這門古老的技藝。

讓我們跟隨甘坑客家涼帽製作技藝的傳承人張官賢,細聽这段用指尖編織而成的光阴故事。

1.webp

用竹篾編織成精緻的帽箔,在帽頂中央剪出中空透氣的小孔,帽沿四周則縫上輕薄透氣的打褶布料。炎炎夏日,戴上一頂甘坑客家涼帽出門,不僅能遮陽避暑,更顯得清新雅致。而這項製作甘坑涼帽的工藝,正源自深圳的「涼帽村」

甘坑客家涼帽曾是深圳客家婦女日常的常見裝束,也是深圳客家文化的縮影。隨着時代變遷,城市生活中涼帽的身影已漸漸稀少,如今,它更多地成為一種懷舊的寄託與文化的象徵。

甘坑客家涼帽傳承人張官賢說:「甘坑客家涼帽已有兩百多年歷史,我希望能夠將這門技藝一直傳承下去。」

代代相傳的涼帽技藝

1957年,張官賢出生於已有兩百多年歷史的涼帽村(舊稱涼帽山、涼帽廠)。當年,村民多以製作涼帽為生,很少從事農耕。那時的深圳仍稱為寶安縣,涼帽村家家戶戶都以編製涼帽為業,張官賢的家庭亦不例外。「我六、七歲便開始跟家中長輩學習製作涼帽了。」

20世紀60年代,隨着涼帽廠建成,「涼帽山」改名為「涼帽廠」。初中畢業後,1972年,張官賢正式進入涼帽廠,成為學徒工。入廠後的兩年,他跟隨專門的師傅學習涼帽製作技藝。「當時,師傅叫我們做甚麼就做甚麼,最基本的,就是要把涼帽做好,把藝術做好。」

2.webp

涼帽的製作過程繁複且講究,總共需經四大環節、三十三道工序。首先是挑選優質的竹材。「我們自己種單竹,種好後才砍來做涼帽,一般選用兩年生的竹子。」張官賢解釋說:「未滿兩年的竹子韌性不足,太軟。將竹皮削掉後染色,再用竹刀將竹筒劈開,一根竹子要劈出一百條竹篾,這道工序稱為『破篾』。」

竹篾準備好後,便開始編織涼帽的各個部件。編製完成的材件需用煮熟的桐油塗抹,曬乾,這一過程需重複兩次,最少要花上十多天

最後,將各部份材件加工、縫合,才能完成一頂精緻的涼帽。「三十三道工序,不可能由一個人獨力完成,必須分工合作。男人負責破竹、塗桐油,女人則編織帽笪、縫製帽布,每人各司其職。」

3.webp

甘坑涼帽曾風靡一時

在20世紀70年代,涼帽村的村民憑着勤奮與祖傳技藝,通過生產與銷售涼帽,基本解決了溫飽問題。當時的涼帽村,涼帽一經製成便可銷售一空。「我們做好涼帽後,便騎單車送到寶安縣的供銷合作社,供銷社統一收購後,分銷到各個墟市及省內其他地區。」

在物資匱乏的年代,輕便、美觀的涼帽深受歡迎。人們或購來作為夏日耕作的實用品,或當作贈送親友的精緻手工藝品。涼帽村最繁盛時,每月可生產四千五百頂涼帽,其中一半出口至港澳地區,甚至遠銷東南亞及歐洲

早年,深圳華僑出國時常會攜帶一頂涼帽。涼帽既是客家文化的象徵,也是客家人生活中的實用品。「馬來西亞一帶,很多華僑戴着涼帽上山採割橡膠。」

改革開放後,「涼帽廠」正式改名為「涼帽村」,成為中國唯一一個以傳統工藝品命名的村落

4.webp
如今的涼帽新村,處處可見涼帽元素。(受訪者供圖)

做涼帽的人愈來愈少

隨着城市化進程加快,涼帽逐漸退出了日常生活。高樓大廈取代了田野,寬廣的馬路取代了鄉間小徑。昔日輕盈實用的客家涼帽,在今日的都市節奏中似乎無用武之地。「從前在家做工、上山砍柴、種菜的人才會戴涼帽,」張官賢搖頭說:「現在戴涼帽的人少了,涼帽的銷量都少了。」

市場經濟帶來了帽子款式和價格的多樣選擇。工序繁多、耗時長、依賴手工、款式單一的涼帽,在現代市場中難以佔優。「而現在做涼帽成本太高啦,」張官賢無奈地說:「好多原材料都沒有,做得又慢,一天只能做一頂,能賣多少錢呢?村民要怎麼生活啊!」

昔日編織涼帽的村民,多已改行他業,製作涼帽的技藝亦漸被遺忘。曾是涼帽廠學徒的張官賢,如今已是村中少數仍掌握涼帽技藝的大師傅之一。

5.webp

一定要將涼帽傳承下去

即使如此,張官賢仍堅定不移地想把這門古老技藝傳承下去。「再怎麼窮,都要將祖宗留下的涼帽傳承下去。」

在涼帽村,張官賢收了張銳錚和諸宜香兩名徒弟。剛入門時,兩位弟子便深深體會到製作涼帽的辛苦,但他們選擇了堅持。要熟練掌握三十三道工序,需要極大的耐性與恆心。「現在除了煮桐油差了一點點,其他都差不多可以畢業啦。」在張官賢眼中,許多事情已可放心交由徒弟們打理,「希望他們年輕人可以團結,把涼帽傳承下去。」

深圳市亦大力支持甘坑客家涼帽的傳承,為每位涼帽製作者建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個人檔案。張官賢亦多次受邀參與各類非遺展會,讓甘坑客家涼帽有更多機會呈現於公眾眼前。

6.webp
2013年,甘坑客家涼帽製作技藝成為廣東省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受訪者供圖)

2020年1月,張官賢獲認定為深圳市龍崗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2022年6月,再獲認定為深圳市市級代表性傳承人。

近年來,張官賢積極舉辦涼帽編織技藝培訓班及實踐課程,向年輕人介紹涼帽歷史,教授編織技藝。但他也坦言:「涼帽製作的三十三個工序,沒有辦法一下子做完。」因此,他在教學時會以涼帽編織技法為主,吸引學生動手實作,親身體驗涼帽如何一點一滴編織而成。

7.webp

「以前的人買涼帽是用來戴;而現在的人買涼帽是為了懷舊。你看,我這個涼帽這麼多年了,看起來還是那麼漂亮。」張官賢自豪地展示着自己親手製作的涼帽,語氣中充滿熱愛與堅持。他的心中,始終燃着對這門傳統工藝的熱情,以及把甘坑客家涼帽傳承下去的決心。

圖片來源:網絡 深圳新聞網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