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屆武漢台灣周:架兩岸交流橋梁譜融合發展新篇
7月3日至9日,第十九屆湖北·武漢台灣周(簡稱「台灣周」)在武漢舉行。本屆台灣周以「融合發展共建支點」為主題,全省共有活動14項,武漢市舉辦活動9項。其中省市共同舉辦主體活動4項,武漢市舉辦經貿產業對接、青年基層交流等分項、子項活動24項。來自兩岸政商界知名人士、基層台胞及青年代表等1700余人與會。
第十九屆湖北·武漢台灣周開幕式現場。張暢 攝
產業對接,共築合作新景
聚焦湖北及武漢在人工智能、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電子信息等領域的優勢產業,本屆台灣周組織6場產業交流對接與合作洽談。
作為長江經濟帶核心城市,武漢近年來以「中國車谷」為核心加速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布局。7月4日,「兩岸(武漢)智能網聯汽車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基地」在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揭牌,這是兩岸企業家峰會在大陸授牌的首家智能網聯汽車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基地。
7月4日,兩岸企業家峰會代表為「兩岸(武漢)智能網聯汽車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基地」授牌。 武漢市台辦供圖
「雙方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合作前景廣闊。」海峽兩岸(武漢)車輛技術創新聯盟台灣方面輪值會長陳宏欽表示,示範基地將進一步吸引政策、資本、企業加速集聚,推動兩岸車企合力打造更多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品。
在海峽兩岸(武漢)人工智能產業合作交流會上,湖北省智能醫學學會和台灣科技產業協會共同成立「海峽兩岸智能醫學聯合實驗室」,雙方將共建人才資源智庫,推動兩岸智能醫學領域產學研交流合作。
自創辦以來,台灣周已成為促進鄂台經貿合作的重要紐帶。本屆台灣周期間,總金額達139.75億元人民幣的項目成功簽約,武漢市簽約項目9個,投資總額53.21億元人民幣,涵蓋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汽車零部件、農產品加工等多個領域。
台灣商業總會理事長許舒博稱,每屆台灣周都促成許多具有代表性的合作項目,展現出湖北與台灣產業結構的高度互補性與長期合作的潛力。
青年互動,增進同胞情誼
本屆台灣周進一步拓展兩岸青年交流互動,通過「樂活兩岸」這一平台,邀約800余名台灣青年來漢與大陸青年共同開展乒乓球、棒球、匹克球、水上救援等17個文體交流項目。
7月4日,2025漢台青年文化體育嘉年華開幕式現場。 武漢市台辦供圖
《編鐘樂舞》大型專場音樂會上,當《阿里山的姑娘》旋律從編鐘流淌而出時,台胞李旭清難掩激動,「武漢在用最溫柔的聲音呼喚我們台灣同胞。」草坪音樂節現場,南投縣少數民族歌舞團演員驚嘆於面向市民開放的專業舞台,期待能帶更多台灣音樂人參加下一屆活動。
台灣乒乓球助理教練張健鵬帶領團隊與湖北省乒乓球隊進行了精彩的友誼賽,兩岸運動員同吃同住同訓練。他表示:「期待未來能有更多類似的活動,讓兩岸青年深入交流,共同成長。」
近年來,武漢已逐漸成為台灣青年在大陸學習、就業、創業的熱土,就業實習機會持續擴容,創業幫扶體系日趨完善。「對我們台青而言,這裏簡直是一座機遇之城。」談及武漢,台生郭佩珊的話語中滿是喜愛與認可。在武漢創業的台青梁湘羚受邀參加「樂活兩岸」開幕式演出,其父母專程從台灣趕來觀摩,感嘆道:「大陸對台灣同胞太溫暖了。」
海峽兩岸(武漢)青年時尚創意節成為展現兩岸青年審美與創意的靚麗舞台。兩岸青年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熱愛、對美的理解化作一件件創意作品。「金銀湖杯」雙創大賽則成為兩岸青年創新創業要素對接的重要平台,今年有8支台灣創業團隊項目簽約落戶武漢。
活動結束時兩岸青年依依不舍,武漢青年以一首《歸帆》送別台灣朋友,台灣客家總商會副秘書長黃晨龍表示,武漢的熱忱讓「兩岸一家親」的溫情直抵人心,希望未來兩地能夠持續深化多領域交流合作。
創新高地,引領融合新程
海峽兩岸產業合作區作為兩岸產業合作的重要平台,在推動兩岸產業融合發展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
中國光谷地標建築「馬蹄蓮」大樓。(資料圖) 東湖高新區黨工委宣傳部供圖
2018年,大陸中部首家海峽兩岸產業合作區(湖北)獲批設立,其中,武漢產業園依托「中國光谷」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重點打造集成電路、智能終端、生命健康三大產業板塊,推動漢台優勢產業對接、人才交流和技術合作。
隨着一系列政策的落地實施,武漢產業園已集聚了富士康集團、瑋創軟件、聯發科、奇宏光電、台達電子、山川生物、鼎康生物等一批優秀台資企業。不少台企正追逐新興產業增資擴產,推動轉型升級。
在智能終端領域,台企鴻富錦公司全面導入工業機器人、智能載具等自動化生產及物流裝備,成為湖北首家「全球燈塔工廠」;在生命健康領域,鼎康生物增資建設生物醫藥研發及商業化定製工廠項目,推動抗體藥物偶聯物(ADC)的研發與生產邁向新高度;在工業設備領域,台達武漢研發中心新大樓投入使用,聚焦數據中心、5G通信設備、電動車充電及車聯網等領域開展研發創新。
「武漢產業園始終以滿足台胞、台企訴求為出發點,提升支持力度。」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相關負責人介紹,該區整合各部門優勢資源,提供高效審批、常態化暖心對接、權益維護、人才支持、資金申報輔導及金融支撐等服務,為台商台企營造便捷高效的發展環境。
本屆台灣周系列活動得到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中國新聞社、湖北日報集團、長江日報集團、武漢廣播電視台以及台灣《聯合報》《中國時報》等兩岸主流媒體的全媒體報道。隨着一系列合作項目的落地生根,兩岸產業的「共振效應」將持續釋放。
通訊員 張芹 張文婧
7月3日至9日,第十九屆湖北·武漢台灣周(簡稱「台灣周」)在武漢舉行。本屆台灣周以「融合發展共建支點」為主題,全省共有活動14項,武漢市舉辦活動9項。其中省市共同舉辦主體活動4項,武漢市舉辦經貿產業對接、青年基層交流等分項、子項活動24項。來自兩岸政商界知名人士、基層台胞及青年代表等1700余人與會。
第十九屆湖北·武漢台灣周開幕式現場。張暢 攝
產業對接,共築合作新景
聚焦湖北及武漢在人工智能、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電子信息等領域的優勢產業,本屆台灣周組織6場產業交流對接與合作洽談。
作為長江經濟帶核心城市,武漢近年來以「中國車谷」為核心加速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布局。7月4日,「兩岸(武漢)智能網聯汽車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基地」在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揭牌,這是兩岸企業家峰會在大陸授牌的首家智能網聯汽車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基地。
7月4日,兩岸企業家峰會代表為「兩岸(武漢)智能網聯汽車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基地」授牌。 武漢市台辦供圖
「雙方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合作前景廣闊。」海峽兩岸(武漢)車輛技術創新聯盟台灣方面輪值會長陳宏欽表示,示範基地將進一步吸引政策、資本、企業加速集聚,推動兩岸車企合力打造更多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品。
在海峽兩岸(武漢)人工智能產業合作交流會上,湖北省智能醫學學會和台灣科技產業協會共同成立「海峽兩岸智能醫學聯合實驗室」,雙方將共建人才資源智庫,推動兩岸智能醫學領域產學研交流合作。
自創辦以來,台灣周已成為促進鄂台經貿合作的重要紐帶。本屆台灣周期間,總金額達139.75億元人民幣的項目成功簽約,武漢市簽約項目9個,投資總額53.21億元人民幣,涵蓋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汽車零部件、農產品加工等多個領域。
台灣商業總會理事長許舒博稱,每屆台灣周都促成許多具有代表性的合作項目,展現出湖北與台灣產業結構的高度互補性與長期合作的潛力。
青年互動,增進同胞情誼
本屆台灣周進一步拓展兩岸青年交流互動,通過「樂活兩岸」這一平台,邀約800余名台灣青年來漢與大陸青年共同開展乒乓球、棒球、匹克球、水上救援等17個文體交流項目。
7月4日,2025漢台青年文化體育嘉年華開幕式現場。 武漢市台辦供圖
《編鐘樂舞》大型專場音樂會上,當《阿里山的姑娘》旋律從編鐘流淌而出時,台胞李旭清難掩激動,「武漢在用最溫柔的聲音呼喚我們台灣同胞。」草坪音樂節現場,南投縣少數民族歌舞團演員驚嘆於面向市民開放的專業舞台,期待能帶更多台灣音樂人參加下一屆活動。
台灣乒乓球助理教練張健鵬帶領團隊與湖北省乒乓球隊進行了精彩的友誼賽,兩岸運動員同吃同住同訓練。他表示:「期待未來能有更多類似的活動,讓兩岸青年深入交流,共同成長。」
近年來,武漢已逐漸成為台灣青年在大陸學習、就業、創業的熱土,就業實習機會持續擴容,創業幫扶體系日趨完善。「對我們台青而言,這裏簡直是一座機遇之城。」談及武漢,台生郭佩珊的話語中滿是喜愛與認可。在武漢創業的台青梁湘羚受邀參加「樂活兩岸」開幕式演出,其父母專程從台灣趕來觀摩,感嘆道:「大陸對台灣同胞太溫暖了。」
海峽兩岸(武漢)青年時尚創意節成為展現兩岸青年審美與創意的靚麗舞台。兩岸青年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熱愛、對美的理解化作一件件創意作品。「金銀湖杯」雙創大賽則成為兩岸青年創新創業要素對接的重要平台,今年有8支台灣創業團隊項目簽約落戶武漢。
活動結束時兩岸青年依依不舍,武漢青年以一首《歸帆》送別台灣朋友,台灣客家總商會副秘書長黃晨龍表示,武漢的熱忱讓「兩岸一家親」的溫情直抵人心,希望未來兩地能夠持續深化多領域交流合作。
創新高地,引領融合新程
海峽兩岸產業合作區作為兩岸產業合作的重要平台,在推動兩岸產業融合發展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
中國光谷地標建築「馬蹄蓮」大樓。(資料圖) 東湖高新區黨工委宣傳部供圖
2018年,大陸中部首家海峽兩岸產業合作區(湖北)獲批設立,其中,武漢產業園依托「中國光谷」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重點打造集成電路、智能終端、生命健康三大產業板塊,推動漢台優勢產業對接、人才交流和技術合作。
隨着一系列政策的落地實施,武漢產業園已集聚了富士康集團、瑋創軟件、聯發科、奇宏光電、台達電子、山川生物、鼎康生物等一批優秀台資企業。不少台企正追逐新興產業增資擴產,推動轉型升級。
在智能終端領域,台企鴻富錦公司全面導入工業機器人、智能載具等自動化生產及物流裝備,成為湖北首家「全球燈塔工廠」;在生命健康領域,鼎康生物增資建設生物醫藥研發及商業化定製工廠項目,推動抗體藥物偶聯物(ADC)的研發與生產邁向新高度;在工業設備領域,台達武漢研發中心新大樓投入使用,聚焦數據中心、5G通信設備、電動車充電及車聯網等領域開展研發創新。
「武漢產業園始終以滿足台胞、台企訴求為出發點,提升支持力度。」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相關負責人介紹,該區整合各部門優勢資源,提供高效審批、常態化暖心對接、權益維護、人才支持、資金申報輔導及金融支撐等服務,為台商台企營造便捷高效的發展環境。
本屆台灣周系列活動得到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中國新聞社、湖北日報集團、長江日報集團、武漢廣播電視台以及台灣《聯合報》《中國時報》等兩岸主流媒體的全媒體報道。隨着一系列合作項目的落地生根,兩岸產業的「共振效應」將持續釋放。
通訊員 張芹 張文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