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鏡頭下的惠州風物詩
【客家頭條訊】 近日,中央電視台《遠方的家》欄目將鏡頭對準了廣東惠州,講述了一段關於荔枝的千年故事。從宋代文豪蘇東坡那句「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千古絕唱,到客家山野間與荔枝同生共長的珍稀菌王,一顆小小的荔枝,串聯起了嶺南的詩意、客家的智慧與自然的饋贈。
惠州,古稱鵝城,不僅是粵港澳大灣區的現代化都市,更是一座沉澱了深厚歷史的客家古邑。九百多年前,時年五十九歲的蘇東坡遭貶至此,卻意外地與這片土地結下了不解之緣。
據載,初到惠州的東坡,便感受到了當地百姓「欣然雞犬識新豐」的熱情。在這座客家先民聚居的城市裡,他找到了心靈的慰藉,並創作了五百多首詩詞。其中,最膾炙人口的,莫過於那首關於荔枝的讚歌。在當年惠州府衙的所在地,也就是今天的中山公園內,他寫下了「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詩句。自此,惠州的荔枝,便浸染了千年的詩香。
嶺南的荔枝季,不僅僅是果實的盛宴,更為客家人的餐桌,帶來了一道需要緣分才能品嚐到的山野珍饈——荔枝菌。
這種學名為「盾尖雞樅菌」的菌菇,生長周期與荔枝成熟同步,且只生長在荔枝林下的白蟻窩巢之上,至今無法人工栽培。古人稱其「味冠百菇」,因其稀有與鮮美,被譽為「嶺南菌王」。
這正是客家菜「擅長利用山野時鮮」智慧的極致體現。對於客家人而言,烹飪荔枝菌,是對自然饋贈的最高敬意。無需繁複的調味,只需少許鹽和花生油,上鍋清蒸六分鐘,其本身的鮮甜便足以傾倒眾生。那濃郁的香氣,是整個荔枝季最精華的濃縮。
從蘇東坡筆下的三百顆荔枝,到客家餐桌上的一盤荔枝菌,這顆嶺南佳果,串聯起了一段跨越千年的文化與生態佳話。詩人因它而留戀此地,客家人因它而豐饒餐桌,而那與荔枝樹根系共生的菌王,則是大自然對這片土地最神秘的饋贈。
央視的鏡頭,讓我們再次看到,一顆荔枝背後,不僅有詩人的吟哦,更有客家人順時而食、感恩自然的樸素哲學。嶺南荔枝的紅,是生命的顏色,是時代的註腳,更是這片土地,給予我們每一個人的,最甜蜜的饋贈。
【客家頭條訊】 近日,中央電視台《遠方的家》欄目將鏡頭對準了廣東惠州,講述了一段關於荔枝的千年故事。從宋代文豪蘇東坡那句「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千古絕唱,到客家山野間與荔枝同生共長的珍稀菌王,一顆小小的荔枝,串聯起了嶺南的詩意、客家的智慧與自然的饋贈。
惠州,古稱鵝城,不僅是粵港澳大灣區的現代化都市,更是一座沉澱了深厚歷史的客家古邑。九百多年前,時年五十九歲的蘇東坡遭貶至此,卻意外地與這片土地結下了不解之緣。
據載,初到惠州的東坡,便感受到了當地百姓「欣然雞犬識新豐」的熱情。在這座客家先民聚居的城市裡,他找到了心靈的慰藉,並創作了五百多首詩詞。其中,最膾炙人口的,莫過於那首關於荔枝的讚歌。在當年惠州府衙的所在地,也就是今天的中山公園內,他寫下了「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詩句。自此,惠州的荔枝,便浸染了千年的詩香。
嶺南的荔枝季,不僅僅是果實的盛宴,更為客家人的餐桌,帶來了一道需要緣分才能品嚐到的山野珍饈——荔枝菌。
這種學名為「盾尖雞樅菌」的菌菇,生長周期與荔枝成熟同步,且只生長在荔枝林下的白蟻窩巢之上,至今無法人工栽培。古人稱其「味冠百菇」,因其稀有與鮮美,被譽為「嶺南菌王」。
這正是客家菜「擅長利用山野時鮮」智慧的極致體現。對於客家人而言,烹飪荔枝菌,是對自然饋贈的最高敬意。無需繁複的調味,只需少許鹽和花生油,上鍋清蒸六分鐘,其本身的鮮甜便足以傾倒眾生。那濃郁的香氣,是整個荔枝季最精華的濃縮。
從蘇東坡筆下的三百顆荔枝,到客家餐桌上的一盤荔枝菌,這顆嶺南佳果,串聯起了一段跨越千年的文化與生態佳話。詩人因它而留戀此地,客家人因它而豐饒餐桌,而那與荔枝樹根系共生的菌王,則是大自然對這片土地最神秘的饋贈。
央視的鏡頭,讓我們再次看到,一顆荔枝背後,不僅有詩人的吟哦,更有客家人順時而食、感恩自然的樸素哲學。嶺南荔枝的紅,是生命的顏色,是時代的註腳,更是這片土地,給予我們每一個人的,最甜蜜的饋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