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燒庄的風骨:台灣客家「硬頸」精神不滅
在台灣屏東的長治鄉,有一座名為「長興」的村莊,但當地客家鄉親,更習慣稱呼它另一個悲壯的名字——「火燒庄」。這個名字,源於一百多年前一場慘烈的戰役,一段客家義勇軍以血肉之軀抵抗日寇、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歷史。
氣與河山壯 名爭日月光
時光荏苒,曾經的戰場,如今已是一座靜謐的紀念公園。步入園中,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知名書法家于右任先生所題的頌詩:「氣與河山壯,名爭日月光。煌煌民族史,照耀火燒庄。」寥寥數語,道盡了這片土地的悲壯與榮光。
園內的烈士祠,門楣上書「日月同輝」,楹聯寫道:「日月永伴烈士碑,風雲長護火燒庄」。邱麒璋先生介紹,這座祠堂,正是供後人前來瞻仰、懷念先烈之處。
這一切,都源於1895年那場改變台灣命運的甲午戰爭。《馬關條約》簽訂,台灣被迫割讓。同年,日軍登陸台灣島,全台軍民奮起抵抗。十一月,由邱鳳揚率領的客家義勇軍,在長興村與日軍爆發激戰。
寧為玉碎的「硬頸」精神
「在台灣,客家人有一個形容詞『硬頸』,意思是不願意屈服、不輕易放棄。」邱麒璋先生站在紀念碑前,語氣沉重地解釋着客家人的精神底色。
據他介紹,邱氏祖先於清代康熙年間自大陸渡海來台,在此耕耘扎根。1895年,面對裝備精良的日軍,邱鳳揚率領着由鄉親組成的客家義勇軍,據守村莊,寸土不讓。即便日軍提出所謂「和談」的誘降,邱鳳揚依然選擇了不屈服。惱羞成怒的日軍而後調動野炮猛攻,激戰數日後,客家義勇軍終因寡不敵眾,壯烈犧牲,整個村莊也被炮火夷為平地,化為焦土,「火燒庄」之名由此而來。
「正是這種『硬頸』精神,」邱麒璋說,「使邱鳳揚及其率領的客家義勇軍即使身處絕境,仍不退半步。這種精神不僅值得敬佩,更應代代傳承。」
歷史不該被遺忘
為了不讓這段歷史隨風而逝,邱麒璋至今仍居住在「火燒庄」附近,時常帶着家人來到公園,向孩子們講述先祖的故事。在不遠處的「邱姓河南堂忠實第」祖厝裡,泛黃的展板與文字,同樣記錄着這個家族渡海來台的艱辛,與抗日保台的英勇。
如今,當地的鄉公所及民眾,仍以文化祭典、戲劇演出等形式,努力讓「火燒庄」的故事流傳下去。
「歷史不該被遺忘。」採訪尾聲,邱麒璋凝望着祖宅,輕聲而又堅定地說。他希望,這份不願屈服、不願放棄的抗日「硬頸」精神,永遠不要被台灣社會忘記。
在台灣屏東的長治鄉,有一座名為「長興」的村莊,但當地客家鄉親,更習慣稱呼它另一個悲壯的名字——「火燒庄」。這個名字,源於一百多年前一場慘烈的戰役,一段客家義勇軍以血肉之軀抵抗日寇、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歷史。
氣與河山壯 名爭日月光
時光荏苒,曾經的戰場,如今已是一座靜謐的紀念公園。步入園中,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知名書法家于右任先生所題的頌詩:「氣與河山壯,名爭日月光。煌煌民族史,照耀火燒庄。」寥寥數語,道盡了這片土地的悲壯與榮光。
園內的烈士祠,門楣上書「日月同輝」,楹聯寫道:「日月永伴烈士碑,風雲長護火燒庄」。邱麒璋先生介紹,這座祠堂,正是供後人前來瞻仰、懷念先烈之處。
這一切,都源於1895年那場改變台灣命運的甲午戰爭。《馬關條約》簽訂,台灣被迫割讓。同年,日軍登陸台灣島,全台軍民奮起抵抗。十一月,由邱鳳揚率領的客家義勇軍,在長興村與日軍爆發激戰。
寧為玉碎的「硬頸」精神
「在台灣,客家人有一個形容詞『硬頸』,意思是不願意屈服、不輕易放棄。」邱麒璋先生站在紀念碑前,語氣沉重地解釋着客家人的精神底色。
據他介紹,邱氏祖先於清代康熙年間自大陸渡海來台,在此耕耘扎根。1895年,面對裝備精良的日軍,邱鳳揚率領着由鄉親組成的客家義勇軍,據守村莊,寸土不讓。即便日軍提出所謂「和談」的誘降,邱鳳揚依然選擇了不屈服。惱羞成怒的日軍而後調動野炮猛攻,激戰數日後,客家義勇軍終因寡不敵眾,壯烈犧牲,整個村莊也被炮火夷為平地,化為焦土,「火燒庄」之名由此而來。
「正是這種『硬頸』精神,」邱麒璋說,「使邱鳳揚及其率領的客家義勇軍即使身處絕境,仍不退半步。這種精神不僅值得敬佩,更應代代傳承。」
歷史不該被遺忘
為了不讓這段歷史隨風而逝,邱麒璋至今仍居住在「火燒庄」附近,時常帶着家人來到公園,向孩子們講述先祖的故事。在不遠處的「邱姓河南堂忠實第」祖厝裡,泛黃的展板與文字,同樣記錄着這個家族渡海來台的艱辛,與抗日保台的英勇。
如今,當地的鄉公所及民眾,仍以文化祭典、戲劇演出等形式,努力讓「火燒庄」的故事流傳下去。
「歷史不該被遺忘。」採訪尾聲,邱麒璋凝望着祖宅,輕聲而又堅定地說。他希望,這份不願屈服、不願放棄的抗日「硬頸」精神,永遠不要被台灣社會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