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青春遇見古鎮:大學生喚醒客家白花
盛夏的惠州,一群來自惠州學院的年輕學子,帶着畫筆與鏡頭,走進了客家古鎮——惠東縣白花鎮。他們以一場名為「白花客影,紅筑長歌」的社會實踐,嘗試用青春的視角,去觸摸、記錄並喚醒這片土地上沉睡的文化寶藏。
用腳步丈量歷史
在為期三天的時間裡,這支名為「白花雅韻筑夢隊」的團隊,在當地文化站的指引下,走訪了十六處文物點。他們的足跡,踏過蘇茅壠四角樓的青磚,撫過原田新居(惠東最大客家圍壠屋)歷經風雨的牆垣。在東江縱隊成立舊址與自俊公祠的梁枋雕刻之間,他們細細地捕捉着革命印記與宗族傳承的交織。
這不僅是一次調研,更是一場與歷史的深度對話。團隊成員們用相機定格古建的韻味,用測繪工具精準記錄其形制,以筆墨與數據,為這些珍貴的客家記憶,留下一份青春的檔案。
以鏡頭記錄煙火
除了靜默的建築,團隊更將鏡頭對準了古鎮裡鮮活的「人」。在白花文記滷鵝的店舖裡,傳承人分享着堅守三十二載的手藝與匠心;在竹編師傅靈巧的指尖下,堅韌的竹條被賦予了新的生命。學生們專注地記錄下這一切,他們明白,這些口傳心授的技藝,正是客家文化生命力的根源所在。
用創意播撒未來
如何讓古老的文化在當代「活」起來?這群大學生給出了自己的答案。他們選取了最具代表性的莊氏宗祠,利用VR技術,重現其歷史情境,讓觀眾可以跨越時空,沉浸式地體驗客家宗祠的建築之美。
同時,他們還為鎮上的孩子們開設了一堂別開生面的建築繪畫手工課,將客家圍屋、古祠堂的形象,變成孩子們手中五彩斑斕的作品,在他們心中,播下了一顆傳承的種子。
實踐結束後,團隊通過抖音、小紅書等新媒體平台,將他們眼中的白花故事,傳播給更廣闊的世界。從實地調研到文創設計,從數字化傳播到美育傳承,這群年輕的客家文化「守夢人」,正用他們的專業與熱情,為這座客家古鎮的文化振興,注入最持久的青春動力。
盛夏的惠州,一群來自惠州學院的年輕學子,帶着畫筆與鏡頭,走進了客家古鎮——惠東縣白花鎮。他們以一場名為「白花客影,紅筑長歌」的社會實踐,嘗試用青春的視角,去觸摸、記錄並喚醒這片土地上沉睡的文化寶藏。
用腳步丈量歷史
在為期三天的時間裡,這支名為「白花雅韻筑夢隊」的團隊,在當地文化站的指引下,走訪了十六處文物點。他們的足跡,踏過蘇茅壠四角樓的青磚,撫過原田新居(惠東最大客家圍壠屋)歷經風雨的牆垣。在東江縱隊成立舊址與自俊公祠的梁枋雕刻之間,他們細細地捕捉着革命印記與宗族傳承的交織。
這不僅是一次調研,更是一場與歷史的深度對話。團隊成員們用相機定格古建的韻味,用測繪工具精準記錄其形制,以筆墨與數據,為這些珍貴的客家記憶,留下一份青春的檔案。
以鏡頭記錄煙火
除了靜默的建築,團隊更將鏡頭對準了古鎮裡鮮活的「人」。在白花文記滷鵝的店舖裡,傳承人分享着堅守三十二載的手藝與匠心;在竹編師傅靈巧的指尖下,堅韌的竹條被賦予了新的生命。學生們專注地記錄下這一切,他們明白,這些口傳心授的技藝,正是客家文化生命力的根源所在。
用創意播撒未來
如何讓古老的文化在當代「活」起來?這群大學生給出了自己的答案。他們選取了最具代表性的莊氏宗祠,利用VR技術,重現其歷史情境,讓觀眾可以跨越時空,沉浸式地體驗客家宗祠的建築之美。
同時,他們還為鎮上的孩子們開設了一堂別開生面的建築繪畫手工課,將客家圍屋、古祠堂的形象,變成孩子們手中五彩斑斕的作品,在他們心中,播下了一顆傳承的種子。
實踐結束後,團隊通過抖音、小紅書等新媒體平台,將他們眼中的白花故事,傳播給更廣闊的世界。從實地調研到文創設計,從數字化傳播到美育傳承,這群年輕的客家文化「守夢人」,正用他們的專業與熱情,為這座客家古鎮的文化振興,注入最持久的青春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