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辛棄疾的稻田與阿亮的無人機
八月七日,我們迎來了立秋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秋,揫也,物於此而揫斂也。」傳統上以立秋作為秋季的開始,但對於嶺南的客家地區而言,暑熱依然未消。
在梅州的一片客家梯田旁,返鄉創業的「90後」客家後生阿亮,正專注地操控着無人機,為即將拔節抽穗的水稻噴灑營養液。「數字農業+無人機+客家優質稻種」,是他的幾大法寶,也是新時代客家農業與傳統耕作最顯著的區別所在。
一年四季,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在周而復始中,阿亮深切地感受着土地與節令的脈動。他帶着我們登上圍龍屋的屋頂,只見阡陌縱橫,一道道水渠連成綿延不絕的山間水系。微風拂過,陣陣稻香撲面而來,讓人忍不住深呼吸。
此情此景,不禁令人想起宋朝詞人辛棄疾的《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這首詞雖作於千年前,但詞中的意境,與今日客家鄉野的所見,幾乎毫無二致。辛棄疾若能穿越至今,看到阿亮屋旁那古老的碾米石碓與現代的無人機房並存,或許依然會脫口而出:「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吧。
在客家地區,立秋還有一個更富生活氣息的習俗——「啃秋」。在這一天,家家戶戶會圍坐在禾坪上,分食西瓜或龍眼,寓意着「啃下」暑氣,迎接秋涼。這份簡單的儀式,飽含着客家人順應天時、感恩自然的樸素哲學。
從辛棄疾的詩,到阿亮的無人機,再到一塊清甜的西瓜。時代在變,技術在變,但客家人那份辛勤勞作、敬畏土地、熱愛生活的精神內核,卻從未改變。
八月七日,我們迎來了立秋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秋,揫也,物於此而揫斂也。」傳統上以立秋作為秋季的開始,但對於嶺南的客家地區而言,暑熱依然未消。
在梅州的一片客家梯田旁,返鄉創業的「90後」客家後生阿亮,正專注地操控着無人機,為即將拔節抽穗的水稻噴灑營養液。「數字農業+無人機+客家優質稻種」,是他的幾大法寶,也是新時代客家農業與傳統耕作最顯著的區別所在。
一年四季,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在周而復始中,阿亮深切地感受着土地與節令的脈動。他帶着我們登上圍龍屋的屋頂,只見阡陌縱橫,一道道水渠連成綿延不絕的山間水系。微風拂過,陣陣稻香撲面而來,讓人忍不住深呼吸。
此情此景,不禁令人想起宋朝詞人辛棄疾的《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這首詞雖作於千年前,但詞中的意境,與今日客家鄉野的所見,幾乎毫無二致。辛棄疾若能穿越至今,看到阿亮屋旁那古老的碾米石碓與現代的無人機房並存,或許依然會脫口而出:「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吧。
在客家地區,立秋還有一個更富生活氣息的習俗——「啃秋」。在這一天,家家戶戶會圍坐在禾坪上,分食西瓜或龍眼,寓意着「啃下」暑氣,迎接秋涼。這份簡單的儀式,飽含着客家人順應天時、感恩自然的樸素哲學。
從辛棄疾的詩,到阿亮的無人機,再到一塊清甜的西瓜。時代在變,技術在變,但客家人那份辛勤勞作、敬畏土地、熱愛生活的精神內核,卻從未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