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頭條>全球客家

客家人的圩日,留住民俗文化鄉愁

来源:天下客家、客都原創 作者: 时间:2024年03月11日
分享:

客家人的圩日,留住民俗文化鄉愁

在客家地區,圩的所在地,基本上是鄉鎮的經濟與行政中心。在客家人的口語中,一般把鄉鎮稱為圩,把約定俗成的集市交易稱為「圩日」。

各鄉鎮的圩日有不同的日子,根據贛南客家人的約定俗成,一般五天為一輪,依農歷而定,分為逢「一六」圩、「二七」圩、「三八」圩、「四九」圩和「五十」圩;也有的是三日一圩,是「一四七」圩、「二五八」圩、「三六九」圩,逢「單」或「雙」圩。

兩個相鄰的圩鎮,它們的圩日總是相鄰一天而不會重復,這樣就能讓買賣雙方都有較多的交易機會。舊時有些小商販來往於附近圩鎮做生意,幾乎每天都赴圩。各圩場圩期都是三日一圩。

文化大革命期間曾一時期是五日一圩即逢五逢十圩日。赴圩最多人的時間是端午節、中秋節,春節前夕,農歷十二月二十五至二十九日天天都是圩日。因為當地有些人幾乎每圩都赴圩,在松口人們稱他們為「六圩伯」。

唐朝柳宗元在《柳河東集·童區寄傳》就說,「之虛所賣之」(虛通「墟」)。圩,更古老的,如《易·系辭》所述: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圩日,在古代、近代,乃至如今,在客家人的生活中都扮演者重要的作用。每到圩日,圩上可謂是人頭攢動,車水馬龍,熱鬧異常。圩上叫賣聲,討價聲,噓寒問暖聲此起彼伏。特別是除夕前一圩,被稱為年圩,人更是擠得滿滿的。

一般把人流量大、交易量多、散圩晚的圩叫「老虎圩」,如梅縣的松口、松源圩場。松口是古代嶺南四大古鎮之一,舊時有「松口不認州」之說,赴圩的有二萬多人。松源是閩粵贛三省七縣交匯地,舊時交通不發達,遠近步行赴圩的人有一萬多人。

圩日這天,大街小巷熙熙攘攘人頭擠擁。舊時松源圩的特色是飯店多,最多時大小飯店達百家,中午遠地來赴圩的人都在飯店吃飯,因此飯店顧客暴滿生意很好。

图片

圩日的前一天叫「圩上日」。有些從遠地來做生意的商人會在這天先住在圩上的客店裏,待明天早上時把貨物擺到圩場上或能夠占一個好的攤檔,希望把自己的貨物早點賣完。

舊時松口圩附近的鄉下有很多家庭旅店專供這些遠地來的的商人住。離松口圩4公裏的仙口村舊時有十多家家庭旅店,這些家庭旅店是專供這些小商販住宿,他們前天下午先到達旅店過夜,明天早上再去赴圩。

這類人赴圩的方式,松口人叫「頭日駕晨」(即前一天到達目的地)。圩日的第二天叫「圩下日」,這天是最沒有生意做的日子。一般圩鎮裏商販都在這個時候進城采購或補貨,為下圩的好生意做準備。

圩日這天。農戶把自己生產的糧食、日用品挑到鄉鎮所在地去進行交易;小商小販更聞風而動,把城裏的商品運到鄉下的圩場上叫賣。需要購物的農民帶上錢往圩裏趕,這叫「赴圩」。在圩場上雙方買賣討價還價地完成了交易。

圩日最熱鬧的要數另一類的小商販,如賣老鼠藥、賣蛇藥、算命、賣跌打藥(有「撮把戲」兼賣跌打藥)。

相對於城市看似高大上的商超,鄉村集市上的的商品便宜且新鮮所以絕大多數人們來這趕集也是主要原因,因為這裏買賣的大多數商品都是附近村民自產自銷的,生活農具是自家做的,各種水果是自己種的,大多小吃也都是非常傳統的從小時候就吃到過的。

還有很多年代久遠的行業也都能在這集市上看到找到,配鑰匙、衣褲縫補、手工打造首飾、補鍋等等……

這些撮把戲、算命、乞食的行業,客家人通常也把這些人叫做「走江湖的人」。他們自有其生活圈子和謀生手段。

舊時撮把戲很盛行,幾乎圩圩都有,甚至一個圩場有幾個檔,解放初期還有,而今極罕見。

現在乞食的人還有,他們大都是外省貧困地區的窮人,據說有些村莊的人以乞食為業,農忙耕種,農閑集體出門乞食。

舊時,客家地區的男女婚嫁由父母作主,普遍采用「相親」形式來選擇對象,圩日是相親最佳的日子,在媒人的牽引下雙方父母帶上自己的孩子在圩上的小飯店會面,此俗延續到20世紀70年代。

图片

生活在鄉村的人簡單淳樸,他們大多根本不知道手機支付以及其他互聯網,她們趕集買東西都是大量攜帶現金,不過他們也在適應新時代網絡支付等便捷方式,而且他們也都是持家有道的能手,買任何商品都要事先講價,如果賣家不講價就不買。

图片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時代的變遷,客家地區的「圩日文化」有變化。舊時因交通不發達,農戶挑擔步行把自己生產的糧食、日用品去赴圩。

現在是騎自行車、摩托車,有的人自己還有拖拉機或農用卡車載著自己的產品去赴圩。因為交通發達赴圩的人大部分回家吃午飯,中午在圩上飯店吃飯的人不多。

圩場上商品交易時間縮短。而今城鄉普及燒煤和液化氣,現在各地的木柴市場已淘汰消失。上世紀80年代梅縣農村興起耕山種果熱,而今梅縣成為沙田柚之鄉,圩場上「果苗市場」應運而生。

客家地區的「圩日文化」有著其深厚的地方特色,它是客家人文的組成部分。圩日文化,作為客家人的一個獨特的「集市民俗文化」,有這深厚的底蘊和地方韻味。客家人的圩日,也可謂是遠在他鄉的客家人的鄉愁。

分享:

客家人的圩日,留住民俗文化鄉愁

来源:天下客家、客都原創 作者: 时间:2024年03月11日

在客家地區,圩的所在地,基本上是鄉鎮的經濟與行政中心。在客家人的口語中,一般把鄉鎮稱為圩,把約定俗成的集市交易稱為「圩日」。

各鄉鎮的圩日有不同的日子,根據贛南客家人的約定俗成,一般五天為一輪,依農歷而定,分為逢「一六」圩、「二七」圩、「三八」圩、「四九」圩和「五十」圩;也有的是三日一圩,是「一四七」圩、「二五八」圩、「三六九」圩,逢「單」或「雙」圩。

兩個相鄰的圩鎮,它們的圩日總是相鄰一天而不會重復,這樣就能讓買賣雙方都有較多的交易機會。舊時有些小商販來往於附近圩鎮做生意,幾乎每天都赴圩。各圩場圩期都是三日一圩。

文化大革命期間曾一時期是五日一圩即逢五逢十圩日。赴圩最多人的時間是端午節、中秋節,春節前夕,農歷十二月二十五至二十九日天天都是圩日。因為當地有些人幾乎每圩都赴圩,在松口人們稱他們為「六圩伯」。

唐朝柳宗元在《柳河東集·童區寄傳》就說,「之虛所賣之」(虛通「墟」)。圩,更古老的,如《易·系辭》所述: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圩日,在古代、近代,乃至如今,在客家人的生活中都扮演者重要的作用。每到圩日,圩上可謂是人頭攢動,車水馬龍,熱鬧異常。圩上叫賣聲,討價聲,噓寒問暖聲此起彼伏。特別是除夕前一圩,被稱為年圩,人更是擠得滿滿的。

一般把人流量大、交易量多、散圩晚的圩叫「老虎圩」,如梅縣的松口、松源圩場。松口是古代嶺南四大古鎮之一,舊時有「松口不認州」之說,赴圩的有二萬多人。松源是閩粵贛三省七縣交匯地,舊時交通不發達,遠近步行赴圩的人有一萬多人。

圩日這天,大街小巷熙熙攘攘人頭擠擁。舊時松源圩的特色是飯店多,最多時大小飯店達百家,中午遠地來赴圩的人都在飯店吃飯,因此飯店顧客暴滿生意很好。

图片

圩日的前一天叫「圩上日」。有些從遠地來做生意的商人會在這天先住在圩上的客店裏,待明天早上時把貨物擺到圩場上或能夠占一個好的攤檔,希望把自己的貨物早點賣完。

舊時松口圩附近的鄉下有很多家庭旅店專供這些遠地來的的商人住。離松口圩4公裏的仙口村舊時有十多家家庭旅店,這些家庭旅店是專供這些小商販住宿,他們前天下午先到達旅店過夜,明天早上再去赴圩。

這類人赴圩的方式,松口人叫「頭日駕晨」(即前一天到達目的地)。圩日的第二天叫「圩下日」,這天是最沒有生意做的日子。一般圩鎮裏商販都在這個時候進城采購或補貨,為下圩的好生意做準備。

圩日這天。農戶把自己生產的糧食、日用品挑到鄉鎮所在地去進行交易;小商小販更聞風而動,把城裏的商品運到鄉下的圩場上叫賣。需要購物的農民帶上錢往圩裏趕,這叫「赴圩」。在圩場上雙方買賣討價還價地完成了交易。

圩日最熱鬧的要數另一類的小商販,如賣老鼠藥、賣蛇藥、算命、賣跌打藥(有「撮把戲」兼賣跌打藥)。

相對於城市看似高大上的商超,鄉村集市上的的商品便宜且新鮮所以絕大多數人們來這趕集也是主要原因,因為這裏買賣的大多數商品都是附近村民自產自銷的,生活農具是自家做的,各種水果是自己種的,大多小吃也都是非常傳統的從小時候就吃到過的。

還有很多年代久遠的行業也都能在這集市上看到找到,配鑰匙、衣褲縫補、手工打造首飾、補鍋等等……

這些撮把戲、算命、乞食的行業,客家人通常也把這些人叫做「走江湖的人」。他們自有其生活圈子和謀生手段。

舊時撮把戲很盛行,幾乎圩圩都有,甚至一個圩場有幾個檔,解放初期還有,而今極罕見。

現在乞食的人還有,他們大都是外省貧困地區的窮人,據說有些村莊的人以乞食為業,農忙耕種,農閑集體出門乞食。

舊時,客家地區的男女婚嫁由父母作主,普遍采用「相親」形式來選擇對象,圩日是相親最佳的日子,在媒人的牽引下雙方父母帶上自己的孩子在圩上的小飯店會面,此俗延續到20世紀70年代。

图片

生活在鄉村的人簡單淳樸,他們大多根本不知道手機支付以及其他互聯網,她們趕集買東西都是大量攜帶現金,不過他們也在適應新時代網絡支付等便捷方式,而且他們也都是持家有道的能手,買任何商品都要事先講價,如果賣家不講價就不買。

图片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時代的變遷,客家地區的「圩日文化」有變化。舊時因交通不發達,農戶挑擔步行把自己生產的糧食、日用品去赴圩。

現在是騎自行車、摩托車,有的人自己還有拖拉機或農用卡車載著自己的產品去赴圩。因為交通發達赴圩的人大部分回家吃午飯,中午在圩上飯店吃飯的人不多。

圩場上商品交易時間縮短。而今城鄉普及燒煤和液化氣,現在各地的木柴市場已淘汰消失。上世紀80年代梅縣農村興起耕山種果熱,而今梅縣成為沙田柚之鄉,圩場上「果苗市場」應運而生。

客家地區的「圩日文化」有著其深厚的地方特色,它是客家人文的組成部分。圩日文化,作為客家人的一個獨特的「集市民俗文化」,有這深厚的底蘊和地方韻味。客家人的圩日,也可謂是遠在他鄉的客家人的鄉愁。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