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日13時57分立夏:客家人的夏日「開場白」
「一朝春夏改,隔夜鳥花遷。」每年5月初,立夏節氣如約而至,今年將在5月5日13時57分到來。春花漸謝,芳草豐茂,時令自此邁入生機盎然的夏季。正所謂「春盡雜英歇,夏初芳草深」,立夏既是節氣的分界線,也是田園與人間生活節奏的轉折點。
作為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七個節氣,立夏在全國各地都有豐富的民俗習慣。在江浙一帶,人們常設「餞春宴」,以櫻桃、鮮筍為主角告別春日;江南果熟蔬嫩,櫻桃紅了、梅子青了,一些早熟荔枝也悄然上市,喚醒人們「舌尖上的立夏」記憶。
而在嶺南的客家人則將立夏過得更加貼地氣,既與農時緊扣,也飽含着世代傳承的生活智慧。對他們而言,立夏不只是節令的更替,更是土地與鍋竈共同演繹的時光儀式。
耕種節令:不違農時是頭等大事
「立夏不下,高低都怕。」客家人素來重視節氣對農業的指導作用。立夏之後,梅州步入雨季,充足的雨水對農作物的生長至關重要。若此時天旱,不論山地還是平原,田地便面臨灌溉困境。
更有一句地道俗語:「蒔田蒔到立夏節,不如上山去拗蕨。」意思是說,若到立夏還未插秧,收成已難指望,不如上山采蕨吃草。樸素的話語中透出農人對節氣的精準把握和對土地的敬畏。
春播夏長。立夏之後,早稻開始分蘗,瓜果抽枝拔節,萬物生機勃勃。正如民俗學者所言,春是「生」的季節,夏則是「長」的節令,農事也隨之進入關鍵階段。
「橕夏」食俗:舌尖上的家鄉味
除了農事,客家人還有一道立夏的儀式感,名曰「橕夏」(「橕」即「撐」)。這是為應對夏日酷熱而進行的飲食進補,講究「以食養陽」。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過於粉蒸肉。將炒香的米粉裹住五花肉,入鍋慢蒸,米粉吸去油膩、保留肉香,使得這道菜既不燥熱又能補中益氣,是客家人心中當之無愧的「橕夏」首選。
此外,還有一道經典小吃必不可少——炒石螺。俗話說:「立夏立夏,螺兒食夜。」此時的田螺正值肥美,肉質鮮嫩,是夜晚最熱鬧的美味。家人圍爐唆螺,一邊吮味,一邊閑話家常,食物與情感在熱騰騰的鍋氣中升溫。
這種「橕夏」飲食,雖與江南「嘗三新」同屬迎夏習俗,但客家飲食更重補養,體現山區勞作對體能的現實需求。
養心護陽:人也如莊稼要順時而養
節氣不僅調節農作,也引導養生之道。客家人講究「春養肝,夏養心」,《黃帝內經》有言:「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客家人「夏養心」的智慧正源於此,主張靜心斂陽以應盛夏。
立夏之後,氣溫升高,新陳代謝加快,人的情緒與身體皆易起伏,因此要講「養心」之道。
「熱不可過,汗不可盡。」老一輩客家人常提醒,炎熱來臨之初不宜操勞過度,應循序漸進調養身體。少食辛辣,多飲清茶,保持心神寧靜,方可順利度夏。
節氣裏的文化記憶:從泥土中長出來的智慧
如同江浙人在立夏設宴「餞春」,客家人的節令生活雖少張揚,卻自有章法。他們以農事為線索,以飲食為載體,將「順天應時」的智慧融入一年四季。
在這片土地上,節氣不是抽象的時間單位,而是從鋤頭到竈台的生活節奏。從一株禾苗的插秧,到一口米粉肉的蒸煮,每一個動作都講究天時地利人和。
今天,也許我們不再上山「拗蕨」,機械插秧也開始普及,但在客家人的鄉村,老一輩仍會按節氣擇吉日開耕,傳統農諺依舊在田間口耳相傳。
春意藏,夏初長,風暖人間草木香。立夏,不只是季節的分水嶺,更是文化的接力棒。在客家人用勤勞與智慧織就的節令圖譜裏,我們看見了生活的詩意,也觸摸到了與自然相處的方式——一如那碗粉蒸肉,平凡中有厚味;一如那口唆石螺,熱鬧中有歸屬。
圖文素材:新華社 梅州廣播電視台
「一朝春夏改,隔夜鳥花遷。」每年5月初,立夏節氣如約而至,今年將在5月5日13時57分到來。春花漸謝,芳草豐茂,時令自此邁入生機盎然的夏季。正所謂「春盡雜英歇,夏初芳草深」,立夏既是節氣的分界線,也是田園與人間生活節奏的轉折點。
作為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七個節氣,立夏在全國各地都有豐富的民俗習慣。在江浙一帶,人們常設「餞春宴」,以櫻桃、鮮筍為主角告別春日;江南果熟蔬嫩,櫻桃紅了、梅子青了,一些早熟荔枝也悄然上市,喚醒人們「舌尖上的立夏」記憶。
而在嶺南的客家人則將立夏過得更加貼地氣,既與農時緊扣,也飽含着世代傳承的生活智慧。對他們而言,立夏不只是節令的更替,更是土地與鍋竈共同演繹的時光儀式。
耕種節令:不違農時是頭等大事
「立夏不下,高低都怕。」客家人素來重視節氣對農業的指導作用。立夏之後,梅州步入雨季,充足的雨水對農作物的生長至關重要。若此時天旱,不論山地還是平原,田地便面臨灌溉困境。
更有一句地道俗語:「蒔田蒔到立夏節,不如上山去拗蕨。」意思是說,若到立夏還未插秧,收成已難指望,不如上山采蕨吃草。樸素的話語中透出農人對節氣的精準把握和對土地的敬畏。
春播夏長。立夏之後,早稻開始分蘗,瓜果抽枝拔節,萬物生機勃勃。正如民俗學者所言,春是「生」的季節,夏則是「長」的節令,農事也隨之進入關鍵階段。
「橕夏」食俗:舌尖上的家鄉味
除了農事,客家人還有一道立夏的儀式感,名曰「橕夏」(「橕」即「撐」)。這是為應對夏日酷熱而進行的飲食進補,講究「以食養陽」。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過於粉蒸肉。將炒香的米粉裹住五花肉,入鍋慢蒸,米粉吸去油膩、保留肉香,使得這道菜既不燥熱又能補中益氣,是客家人心中當之無愧的「橕夏」首選。
此外,還有一道經典小吃必不可少——炒石螺。俗話說:「立夏立夏,螺兒食夜。」此時的田螺正值肥美,肉質鮮嫩,是夜晚最熱鬧的美味。家人圍爐唆螺,一邊吮味,一邊閑話家常,食物與情感在熱騰騰的鍋氣中升溫。
這種「橕夏」飲食,雖與江南「嘗三新」同屬迎夏習俗,但客家飲食更重補養,體現山區勞作對體能的現實需求。
養心護陽:人也如莊稼要順時而養
節氣不僅調節農作,也引導養生之道。客家人講究「春養肝,夏養心」,《黃帝內經》有言:「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客家人「夏養心」的智慧正源於此,主張靜心斂陽以應盛夏。
立夏之後,氣溫升高,新陳代謝加快,人的情緒與身體皆易起伏,因此要講「養心」之道。
「熱不可過,汗不可盡。」老一輩客家人常提醒,炎熱來臨之初不宜操勞過度,應循序漸進調養身體。少食辛辣,多飲清茶,保持心神寧靜,方可順利度夏。
節氣裏的文化記憶:從泥土中長出來的智慧
如同江浙人在立夏設宴「餞春」,客家人的節令生活雖少張揚,卻自有章法。他們以農事為線索,以飲食為載體,將「順天應時」的智慧融入一年四季。
在這片土地上,節氣不是抽象的時間單位,而是從鋤頭到竈台的生活節奏。從一株禾苗的插秧,到一口米粉肉的蒸煮,每一個動作都講究天時地利人和。
今天,也許我們不再上山「拗蕨」,機械插秧也開始普及,但在客家人的鄉村,老一輩仍會按節氣擇吉日開耕,傳統農諺依舊在田間口耳相傳。
春意藏,夏初長,風暖人間草木香。立夏,不只是季節的分水嶺,更是文化的接力棒。在客家人用勤勞與智慧織就的節令圖譜裏,我們看見了生活的詩意,也觸摸到了與自然相處的方式——一如那碗粉蒸肉,平凡中有厚味;一如那口唆石螺,熱鬧中有歸屬。
圖文素材:新華社 梅州廣播電視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