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頭條>美食

客家人的十二「食」辰

来源:客家頭條 作者:編輯部 时间:2025年07月30日
分享:

客家人的十二「食」辰

 客家的十二時辰,是被蒸騰的煙火輕輕托住的:卯辰早食、巳午烹鮮、未時甜點、申酉晚宴、戌亥宵夜。這煙火裡,藏着客家人最動人的模樣——他們是帶着中原鄉愁南遷的行者,把麥香揉進米粄,將故園滋味封進鹽焗的瓦煲;他們是在山地間扎下根來的耕耘者,讓梅菜吸飽五花肉的油香,用娘酒的甘醇驅散嶺南的濕寒。

辰時晨光:一碗腌麵喚醒的鄉愁

客家人的清晨,往往是從一碗金黃掛油的腌麵開始的。此處的「腌」,並非醃漬,而是客家話中「拌」的意思。鹼水麵燙熟,趁着熱氣拌入蔥花、肉末,香氣蒸騰,為新的一天注入滿滿的能量。但懂吃的老饕都知道,一碗完美的腌麵,必須配上一碗滾燙的三及第湯。狀元、榜眼、探花,這古代科舉的「三甲」稱號,被客家人巧妙地對應到豬肝、瘦肉、粉腸這三樣食材上。一碗清甜爽口的豬雜湯,不僅解了腌麵的油膩,更將客家人「耕讀傳家」、望子成龍的殷切期盼,都融入了這日常的煙火之中。

d18fb90ef77ec7affb60f4b4a35c6bca.jpeg

巳午咸鮮:鹽焗雞裡的遷徙記憶

日頭高懸,巳時至午時,是客家主婦們準備正餐的時刻。她們懂得用一口「咸鮮」,來對抗暑熱帶來的食慾不振。這份對「咸」的偏愛,源自千年遷徙的歷史。在顛沛流離的路上,鹽不僅是調味品,更是保存食物、補充體力的必需品。

鹽焗雞,便是這份遷徙記憶的味覺活化石。整雞用草紙包裹,埋入炒熱的粗鹽堆中,以文火慢焗。鹽粒的熱力,將雞肉的汁水牢牢鎖住,雞皮慢慢泛起琥珀光澤。無需繁複的技巧,只需時間與耐心,便能成就這道皮爽肉滑、連骨頭都透着鹹香的客家名菜。

23cb156801ce9b045ff51e1e2e46ebfb.jpeg

另一道名菜梅菜扣肉,則是客家人將「咸鮮」智慧發揮到極致的體現。肥瘦相間的五花肉,與曬足日頭的梅乾菜層層相疊——菜吸油,肉吸咸,在慢火中互相成就。最後扣盤一翻,油脂已被梅菜的陳香馴服,入口即化,肥而不膩。

6f120da5072540c0dc7501999b97b663.jpeg

未時清涼:一碗仙粄的安然

未時的陽光最是執拗,連風都帶着熱氣。此刻來一碗烏黑透亮的仙人粄,便能給燥熱的午後按下暫停鍵。仙人草的清涼,拌上蜂蜜的甘甜,是客家人順應自然的消暑智慧。

380a6e92a384b6a769a8abe497f798eb.jpeg

申酉巧釀:釀菜中的故鄉情

申時酉時,日影西斜,晚炊的煙火升起。這時,便是客家釀菜的主場。當南遷的先民到達缺少麥面的嶺南,對北方餃子的思念,化作了就地取材的驚人創造力。釀豆腐、釀苦瓜、釀茄子……「無菜不能釀,無釀不成席」。客家人將對故土的牽掛,滿滿地「釀」進了手邊的每一樣食材裡,把異鄉,過成了故鄉。

1c3658b4bbff10ff3c90622f3115067a.jpeg

戌亥慰藉:一碗肉丸湯的溫柔

夜幕降臨,戌亥時分,宵夜無需張揚,一碗熱氣氤氳的肉丸湯,便是對一日辛勞最熨帖的安撫。牛骨熬製的湯底中,手打的肉丸彈牙,湯汁鮮醇,撒上蔥花,蘸點辣醬,各種滋味在唇齒間溫柔地化開。

51e4dc78f817c3f8558760140a642784.jpeg

說到底,十二時辰不過是串起客家美食的一根線。真正動人的,是這三餐四季裡,食物與生活的緊密相擁。它告訴我們,無論走過多少千山萬水,客家人總有辦法,將日子過成一餐一飯的踏實與豐盛。

分享:

客家人的十二「食」辰

来源:客家頭條 作者:編輯部 时间:2025年07月30日

 客家的十二時辰,是被蒸騰的煙火輕輕托住的:卯辰早食、巳午烹鮮、未時甜點、申酉晚宴、戌亥宵夜。這煙火裡,藏着客家人最動人的模樣——他們是帶着中原鄉愁南遷的行者,把麥香揉進米粄,將故園滋味封進鹽焗的瓦煲;他們是在山地間扎下根來的耕耘者,讓梅菜吸飽五花肉的油香,用娘酒的甘醇驅散嶺南的濕寒。

辰時晨光:一碗腌麵喚醒的鄉愁

客家人的清晨,往往是從一碗金黃掛油的腌麵開始的。此處的「腌」,並非醃漬,而是客家話中「拌」的意思。鹼水麵燙熟,趁着熱氣拌入蔥花、肉末,香氣蒸騰,為新的一天注入滿滿的能量。但懂吃的老饕都知道,一碗完美的腌麵,必須配上一碗滾燙的三及第湯。狀元、榜眼、探花,這古代科舉的「三甲」稱號,被客家人巧妙地對應到豬肝、瘦肉、粉腸這三樣食材上。一碗清甜爽口的豬雜湯,不僅解了腌麵的油膩,更將客家人「耕讀傳家」、望子成龍的殷切期盼,都融入了這日常的煙火之中。

d18fb90ef77ec7affb60f4b4a35c6bca.jpeg

巳午咸鮮:鹽焗雞裡的遷徙記憶

日頭高懸,巳時至午時,是客家主婦們準備正餐的時刻。她們懂得用一口「咸鮮」,來對抗暑熱帶來的食慾不振。這份對「咸」的偏愛,源自千年遷徙的歷史。在顛沛流離的路上,鹽不僅是調味品,更是保存食物、補充體力的必需品。

鹽焗雞,便是這份遷徙記憶的味覺活化石。整雞用草紙包裹,埋入炒熱的粗鹽堆中,以文火慢焗。鹽粒的熱力,將雞肉的汁水牢牢鎖住,雞皮慢慢泛起琥珀光澤。無需繁複的技巧,只需時間與耐心,便能成就這道皮爽肉滑、連骨頭都透着鹹香的客家名菜。

23cb156801ce9b045ff51e1e2e46ebfb.jpeg

另一道名菜梅菜扣肉,則是客家人將「咸鮮」智慧發揮到極致的體現。肥瘦相間的五花肉,與曬足日頭的梅乾菜層層相疊——菜吸油,肉吸咸,在慢火中互相成就。最後扣盤一翻,油脂已被梅菜的陳香馴服,入口即化,肥而不膩。

6f120da5072540c0dc7501999b97b663.jpeg

未時清涼:一碗仙粄的安然

未時的陽光最是執拗,連風都帶着熱氣。此刻來一碗烏黑透亮的仙人粄,便能給燥熱的午後按下暫停鍵。仙人草的清涼,拌上蜂蜜的甘甜,是客家人順應自然的消暑智慧。

380a6e92a384b6a769a8abe497f798eb.jpeg

申酉巧釀:釀菜中的故鄉情

申時酉時,日影西斜,晚炊的煙火升起。這時,便是客家釀菜的主場。當南遷的先民到達缺少麥面的嶺南,對北方餃子的思念,化作了就地取材的驚人創造力。釀豆腐、釀苦瓜、釀茄子……「無菜不能釀,無釀不成席」。客家人將對故土的牽掛,滿滿地「釀」進了手邊的每一樣食材裡,把異鄉,過成了故鄉。

1c3658b4bbff10ff3c90622f3115067a.jpeg

戌亥慰藉:一碗肉丸湯的溫柔

夜幕降臨,戌亥時分,宵夜無需張揚,一碗熱氣氤氳的肉丸湯,便是對一日辛勞最熨帖的安撫。牛骨熬製的湯底中,手打的肉丸彈牙,湯汁鮮醇,撒上蔥花,蘸點辣醬,各種滋味在唇齒間溫柔地化開。

51e4dc78f817c3f8558760140a642784.jpeg

說到底,十二時辰不過是串起客家美食的一根線。真正動人的,是這三餐四季裡,食物與生活的緊密相擁。它告訴我們,無論走過多少千山萬水,客家人總有辦法,將日子過成一餐一飯的踏實與豐盛。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