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頭條>文化習俗

印度尋根筆記:從蛇神那伽到始祖女媧

来源:客家頭條 作者:其曉 时间:2025年07月21日
分享:

印度尋根筆記:從蛇神那伽到始祖女媧

不久前,為了追尋客家先民更為遙遠的遷徙足跡,我來到印度的加爾各答(Kolkata),探訪當地日漸式微、卻仍保留着鄉音的客家社群。在行程的空檔,我懷着敬畏之心,走訪了當地數座宏偉的印度教神廟。

空氣中瀰漫着檀香與酥油燈混合的獨特氣味,信徒赤腳走過冰涼石板的輕微聲響,與遠處傳來的誦經聲交織在一起。就在這濃厚的宗教氛圍中,一個反覆出現的意象,引起了我極大的震撼。在許多神廟的門楣、石柱與神龕上,我都看到了那些被人們虔誠供奉的蛇神「那伽」(Nāga)石雕。那既莊嚴又神秘的人首蛇身形象,與我們華夏文明中創世母神女媧的古老圖騰,竟是如此驚人地相似。更有趣的是,當佛教傳入漢地,「那伽」這個詞,在很多時候被譯為了我們最熟悉的圖騰——「龍」。

那一刻,一個深刻的問題在我腦中浮現:為何遠隔萬水千山、分屬不同文明體系的兩個古老族群,會共同尊崇一個「人首蛇身」的母題?這僅僅是巧合,還是深植於人類集體潛意識中,對於生命起源的共同想象?帶着這個在印度神廟中偶然拾得的疑問,我重新翻開古籍,開始了一場關於我們始祖母神——女媧的文化溯源。

神廟旁的泥土:跨越文明的創世共鳴

我的思緒,首先回到了那個最根本的神話母題:摶土造人。而在印度,這個習俗最集中的體現,就是在加爾各答每年盛大的杜爾迦菩薩節(Durga Puja)。傳統上,製作杜爾迦女神像的工匠們,必須要從胡格利河的河岸邊取來黏土,作為塑造神像最核心的原料之一。這象徵着生命的起源與神聖的創造。這一幕,讓我瞬間想起了《風俗通義》中「女媧摶黃土作人」的記載。「黃土」的選擇,暗合了華夏文明發源於黃河流域的地理基因。對於自稱「來自中原」的客家人而言,這一神話更是其身份認同的終極源頭。

而這份關於「泥土造人」的古老記憶,並非華夏獨有。在更為遙遠的兩河流域,蘇美爾文獻同樣記載了生育女神寧瑪(Ninmah)主導造人的故事。傳說中,她取來深淵上的泥土,創造出各種形態的人類。這驚人的相似,彷彿是人類文明童年時期,對自身起源的共同回響。無論是東方的黃土,還是西亞的泥土,都指向了一個共同的哲學起點:生命源於大地母親的孕育。

交纏的石雕:從那伽、諾母到伏羲女媧

步入神廟更為幽暗的深處,光線從高窗灑下,恰好照亮石壁上一幅繁複的雕刻。神祇們的石軀交纏盤繞,肌肉線條充滿張力,蛇尾的鱗片層層疊疊,彷彿仍在呼吸。在冰冷的石頭上,我幾乎能感受到那股原始的、關於生命輪迴與宇宙秩序的搏動。這讓我想起多年前在南印度卡納塔克邦的哈勒庇度(Halebidu),曾親眼見過一尊曷薩拉王朝時期(Hoysala Empire, 12世紀)的「那伽夫妻」(Nāga couple)蛇神雕刻。那尊石雕上,一男一女兩位那伽,同樣是人首蛇身,下半身優美地交纏在一起,共同守護着一方神龕。

Naga182.JPG
那伽夫妻,曷薩拉王朝時期在哈勒庇度的蛇神雕刻。

這幅來自南印度的古老圖像,竟與遠在千里之外、中國漢代墓室中大量出土的「女媧伏羲交尾圖」,形成了驚人的互文。在漢代的畫像石上,女媧與伏羲亦是人首蛇身,下半身交纏,手中分持規與矩,象徵着天地秩序的建立。

22.jpeg
《伏羲女媧圖》1967年在吐魯番市阿斯塔那76號墓出土。

這一人首蛇身的「神聖伴侶」形象,甚至可以在更西方的文明中找到迴響。在古羅馬時期,源自埃及的生命與生育女神伊希斯(Isis),其形象也逐漸演變為人首蛇身,而她的丈夫塞拉匹斯(Serapis)亦是如此。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在遙遠的西非,至今沒有文字、僅靠口述傳承歷史的多貢(Dogon)人,他們的創世神話中,也出現了相似的身影。這段充滿爭議卻影響深遠的記載,主要源於二十世紀中葉法國人類學家葛利奧(Marcel Griaule)與狄泰倫(Germaine Dieterlen)的田野研究。據多貢長老所言,他們的祖先曾被來自天狼星的智慧生物「諾母」(Nommo)所教化。這些「諾母」的形象,正是半人半魚半蛇,皮膚顏色變幻不定,與《山海經》中描述女媧「一日七十變」的記載,產生了奇妙的暗合。甚至在非洲的一些地區,至今流傳着發音類似「古媧」或「奴古媧」的創世神祇之名。

無論是印度的「那伽夫妻」,華夏的「伏羲女媧」,希臘化的「伊希斯夫婦」,還是非洲傳說中的「諾母」,這交纏的、半人半蛇的形態,都共同指向了對生命起源、陰陽和合的古老崇拜。它將抽象的神話,轉化為具象的視覺符號,深刻地烙印在各大古老文明的集體記憶之中。

女神的威嚴:客家女性精神的文化餘韻

在印度教的神廟中,女神的地位之尊崇,令我印象深刻。我仰望着主殿中迦梨女神的神像,祂的面容威嚴,眼神深邃,多隻手臂各持法器,腳踏惡魔之軀。信徒們在祂面前俯首跪拜,口中念念有詞。在一個以男性神祇為主的萬神殿中,能有如此強大而獨立的女性主神,實屬罕見。這不禁讓我聯想到,在中國的典籍中,女媧同樣被列為「三皇」中唯一的女性——人皇。

人類學家認為,「三皇時代」對應的正是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的過渡期。女媧身兼創世神與人皇的雙重身份,實則是母系文明最後的輝煌印記。而她與伏羲的結合,更被視為婚姻制度與人倫秩序的創始。這一點,在極度重視宗族倫理與家風傳承的客家文化中,得到了奇妙的呼應。客家婦女以其勤勞堅韌、持家有道的形象著稱,在家庭與社會中扮演着極其重要的角色。這種對女性能力的尊重,彷彿是對女媧這位既能「造人」、又能「補天」的始祖母神,跨越千年的文化致敬。

四方的朝聖者:客家人的「根」之所繫

在神廟中,我看到來自印度各地乃至世界各國的朝聖者。身穿橙色僧袍的苦行僧,裹着色彩斑斕紗麗的婦女,還有像我一樣好奇張望的異國遊客,他們的膚色、語言各不相同,卻都在同一座神像前,因共同的信仰而流露出相似的虔誠。這讓我想起了客家人的信仰版圖。在中國的民間信仰中,媽祖的影響力極為深遠,但對於客家人而言,女媧與媽祖的意義有着本質的不同。

媽祖是功能性的「護航神」,保佑着客家先民平安渡過險惡的台灣海峽、遠赴南洋。而女媧,則是根源性的「始祖母神」。當客家人在異國他鄉建立家園,他們同樣會興建女媧廟(或媧皇宮)。例如在馬來西亞檳城的大山腳(Bukit Mertajam),當地的媧皇宮至今香火鼎盛。每年正月二十的「天穿日」,當地客家鄉親仍會聚集於此,遵循古禮製作甜粄祭祀,將這份來自始祖母神的信仰,化為凝聚鄉情的鮮活傳統。這種選擇的背後,是深刻的文化認同需求。正如一位新加坡客家學者所言:「媽祖保佑我們平安抵達,而女媧則時刻提醒着我們從何而來。」在海外,祭祀女媧,本質上是在進行一場文化上的「認祖歸宗」。

毀滅與重生:客家「硬頸」精神的救世隱喻

印度教中,許多神祇的形象都與毀滅、重生聯繫在一起,祂們通過毀滅邪惡來重建宇宙的秩序。這種「破而後立」的強大力量,讓我聯想到了《淮南子》中「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的救世敘事。而這段神話,對於客家人而言,並非僅僅是束之高閣的古老傳說,而是至今仍在踐行的鮮活信仰——那就是每年正月二十的「天穿日」。

在這一天,客家鄉親們會放下手中的農活,廚房裡蒸氣氤氤,空氣中瀰漫着糯米的甜香。婦女們用植物染料,將米漿染成紅、黃、綠等顏色,蒸製成五色甜粄(年糕),象徵着女媧補天的五色石,以此祭祀,並寓意「助女媧補天」。這個節日,不僅是對始祖母神拯救蒼生功績的感念,更是客家人在經歷了辛勤的春節勞作後,讓大地與自身得以休養生息的智慧體現。

從心理分析學的角度看,女媧完美地詮釋了「大母神」的集體潛意識原型——她既是慈愛的創造者,又是強大的保護者。這種不畏艱險、力挽瀾的形象,與客家人在千年遷徙史中所錘鍊出的「硬頸」精神高度契合。無論是面對惡劣的自然環境,還是他鄉的排擠與挑戰,客家人總能憑藉堅韌不拔的意志,開創出新的生機。從這個角度看,「煉石補天」不僅是遠古的神話,更是客家精神中那種敢於鬥争、善於創造的永恆隱喻。

鏡像與回聲:一位客家學者的沉思

我從印度神廟中望見的,不只是他者的神靈,也是一面照見自我文化鏡像的回聲。那伽的盤繞、寧瑪的摶土、迦梨的威嚴,這些異域的碎片,竟意外地拼湊出我們始祖母神女媧的完整輪廓。

相較於西王母的仙道色彩,女媧得以成為中華民族,特別是客家人心中認同的始祖母神,其核心正在於這面鏡子所映照出的三重特質:創世性確立了血緣正統,普世性打破了地域壁壘,能動性則滿足了危機應對的精神需求。

IMG_9796.JPG

從黃土捏就的第一個泥人,到今天遍布全球的媧皇宮。女媧崇拜早已超越宗教範疇,成為銘刻在華夏兒女,尤其是客家人文化基因裡的身份密碼。這次遠赴天竺的尋根之旅,最終讓我明白:當我們追問「我從哪裡來」時,答案或許不只在故土的古籍裡,也在人類文明長河的共同迴響中。而那個煉石補天的身影,始終是我們最原初、最溫暖的答案。

分享:

印度尋根筆記:從蛇神那伽到始祖女媧

来源:客家頭條 作者:其曉 时间:2025年07月21日

不久前,為了追尋客家先民更為遙遠的遷徙足跡,我來到印度的加爾各答(Kolkata),探訪當地日漸式微、卻仍保留着鄉音的客家社群。在行程的空檔,我懷着敬畏之心,走訪了當地數座宏偉的印度教神廟。

空氣中瀰漫着檀香與酥油燈混合的獨特氣味,信徒赤腳走過冰涼石板的輕微聲響,與遠處傳來的誦經聲交織在一起。就在這濃厚的宗教氛圍中,一個反覆出現的意象,引起了我極大的震撼。在許多神廟的門楣、石柱與神龕上,我都看到了那些被人們虔誠供奉的蛇神「那伽」(Nāga)石雕。那既莊嚴又神秘的人首蛇身形象,與我們華夏文明中創世母神女媧的古老圖騰,竟是如此驚人地相似。更有趣的是,當佛教傳入漢地,「那伽」這個詞,在很多時候被譯為了我們最熟悉的圖騰——「龍」。

那一刻,一個深刻的問題在我腦中浮現:為何遠隔萬水千山、分屬不同文明體系的兩個古老族群,會共同尊崇一個「人首蛇身」的母題?這僅僅是巧合,還是深植於人類集體潛意識中,對於生命起源的共同想象?帶着這個在印度神廟中偶然拾得的疑問,我重新翻開古籍,開始了一場關於我們始祖母神——女媧的文化溯源。

神廟旁的泥土:跨越文明的創世共鳴

我的思緒,首先回到了那個最根本的神話母題:摶土造人。而在印度,這個習俗最集中的體現,就是在加爾各答每年盛大的杜爾迦菩薩節(Durga Puja)。傳統上,製作杜爾迦女神像的工匠們,必須要從胡格利河的河岸邊取來黏土,作為塑造神像最核心的原料之一。這象徵着生命的起源與神聖的創造。這一幕,讓我瞬間想起了《風俗通義》中「女媧摶黃土作人」的記載。「黃土」的選擇,暗合了華夏文明發源於黃河流域的地理基因。對於自稱「來自中原」的客家人而言,這一神話更是其身份認同的終極源頭。

而這份關於「泥土造人」的古老記憶,並非華夏獨有。在更為遙遠的兩河流域,蘇美爾文獻同樣記載了生育女神寧瑪(Ninmah)主導造人的故事。傳說中,她取來深淵上的泥土,創造出各種形態的人類。這驚人的相似,彷彿是人類文明童年時期,對自身起源的共同回響。無論是東方的黃土,還是西亞的泥土,都指向了一個共同的哲學起點:生命源於大地母親的孕育。

交纏的石雕:從那伽、諾母到伏羲女媧

步入神廟更為幽暗的深處,光線從高窗灑下,恰好照亮石壁上一幅繁複的雕刻。神祇們的石軀交纏盤繞,肌肉線條充滿張力,蛇尾的鱗片層層疊疊,彷彿仍在呼吸。在冰冷的石頭上,我幾乎能感受到那股原始的、關於生命輪迴與宇宙秩序的搏動。這讓我想起多年前在南印度卡納塔克邦的哈勒庇度(Halebidu),曾親眼見過一尊曷薩拉王朝時期(Hoysala Empire, 12世紀)的「那伽夫妻」(Nāga couple)蛇神雕刻。那尊石雕上,一男一女兩位那伽,同樣是人首蛇身,下半身優美地交纏在一起,共同守護着一方神龕。

Naga182.JPG
那伽夫妻,曷薩拉王朝時期在哈勒庇度的蛇神雕刻。

這幅來自南印度的古老圖像,竟與遠在千里之外、中國漢代墓室中大量出土的「女媧伏羲交尾圖」,形成了驚人的互文。在漢代的畫像石上,女媧與伏羲亦是人首蛇身,下半身交纏,手中分持規與矩,象徵着天地秩序的建立。

22.jpeg
《伏羲女媧圖》1967年在吐魯番市阿斯塔那76號墓出土。

這一人首蛇身的「神聖伴侶」形象,甚至可以在更西方的文明中找到迴響。在古羅馬時期,源自埃及的生命與生育女神伊希斯(Isis),其形象也逐漸演變為人首蛇身,而她的丈夫塞拉匹斯(Serapis)亦是如此。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在遙遠的西非,至今沒有文字、僅靠口述傳承歷史的多貢(Dogon)人,他們的創世神話中,也出現了相似的身影。這段充滿爭議卻影響深遠的記載,主要源於二十世紀中葉法國人類學家葛利奧(Marcel Griaule)與狄泰倫(Germaine Dieterlen)的田野研究。據多貢長老所言,他們的祖先曾被來自天狼星的智慧生物「諾母」(Nommo)所教化。這些「諾母」的形象,正是半人半魚半蛇,皮膚顏色變幻不定,與《山海經》中描述女媧「一日七十變」的記載,產生了奇妙的暗合。甚至在非洲的一些地區,至今流傳着發音類似「古媧」或「奴古媧」的創世神祇之名。

無論是印度的「那伽夫妻」,華夏的「伏羲女媧」,希臘化的「伊希斯夫婦」,還是非洲傳說中的「諾母」,這交纏的、半人半蛇的形態,都共同指向了對生命起源、陰陽和合的古老崇拜。它將抽象的神話,轉化為具象的視覺符號,深刻地烙印在各大古老文明的集體記憶之中。

女神的威嚴:客家女性精神的文化餘韻

在印度教的神廟中,女神的地位之尊崇,令我印象深刻。我仰望着主殿中迦梨女神的神像,祂的面容威嚴,眼神深邃,多隻手臂各持法器,腳踏惡魔之軀。信徒們在祂面前俯首跪拜,口中念念有詞。在一個以男性神祇為主的萬神殿中,能有如此強大而獨立的女性主神,實屬罕見。這不禁讓我聯想到,在中國的典籍中,女媧同樣被列為「三皇」中唯一的女性——人皇。

人類學家認為,「三皇時代」對應的正是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的過渡期。女媧身兼創世神與人皇的雙重身份,實則是母系文明最後的輝煌印記。而她與伏羲的結合,更被視為婚姻制度與人倫秩序的創始。這一點,在極度重視宗族倫理與家風傳承的客家文化中,得到了奇妙的呼應。客家婦女以其勤勞堅韌、持家有道的形象著稱,在家庭與社會中扮演着極其重要的角色。這種對女性能力的尊重,彷彿是對女媧這位既能「造人」、又能「補天」的始祖母神,跨越千年的文化致敬。

四方的朝聖者:客家人的「根」之所繫

在神廟中,我看到來自印度各地乃至世界各國的朝聖者。身穿橙色僧袍的苦行僧,裹着色彩斑斕紗麗的婦女,還有像我一樣好奇張望的異國遊客,他們的膚色、語言各不相同,卻都在同一座神像前,因共同的信仰而流露出相似的虔誠。這讓我想起了客家人的信仰版圖。在中國的民間信仰中,媽祖的影響力極為深遠,但對於客家人而言,女媧與媽祖的意義有着本質的不同。

媽祖是功能性的「護航神」,保佑着客家先民平安渡過險惡的台灣海峽、遠赴南洋。而女媧,則是根源性的「始祖母神」。當客家人在異國他鄉建立家園,他們同樣會興建女媧廟(或媧皇宮)。例如在馬來西亞檳城的大山腳(Bukit Mertajam),當地的媧皇宮至今香火鼎盛。每年正月二十的「天穿日」,當地客家鄉親仍會聚集於此,遵循古禮製作甜粄祭祀,將這份來自始祖母神的信仰,化為凝聚鄉情的鮮活傳統。這種選擇的背後,是深刻的文化認同需求。正如一位新加坡客家學者所言:「媽祖保佑我們平安抵達,而女媧則時刻提醒着我們從何而來。」在海外,祭祀女媧,本質上是在進行一場文化上的「認祖歸宗」。

毀滅與重生:客家「硬頸」精神的救世隱喻

印度教中,許多神祇的形象都與毀滅、重生聯繫在一起,祂們通過毀滅邪惡來重建宇宙的秩序。這種「破而後立」的強大力量,讓我聯想到了《淮南子》中「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的救世敘事。而這段神話,對於客家人而言,並非僅僅是束之高閣的古老傳說,而是至今仍在踐行的鮮活信仰——那就是每年正月二十的「天穿日」。

在這一天,客家鄉親們會放下手中的農活,廚房裡蒸氣氤氤,空氣中瀰漫着糯米的甜香。婦女們用植物染料,將米漿染成紅、黃、綠等顏色,蒸製成五色甜粄(年糕),象徵着女媧補天的五色石,以此祭祀,並寓意「助女媧補天」。這個節日,不僅是對始祖母神拯救蒼生功績的感念,更是客家人在經歷了辛勤的春節勞作後,讓大地與自身得以休養生息的智慧體現。

從心理分析學的角度看,女媧完美地詮釋了「大母神」的集體潛意識原型——她既是慈愛的創造者,又是強大的保護者。這種不畏艱險、力挽瀾的形象,與客家人在千年遷徙史中所錘鍊出的「硬頸」精神高度契合。無論是面對惡劣的自然環境,還是他鄉的排擠與挑戰,客家人總能憑藉堅韌不拔的意志,開創出新的生機。從這個角度看,「煉石補天」不僅是遠古的神話,更是客家精神中那種敢於鬥争、善於創造的永恆隱喻。

鏡像與回聲:一位客家學者的沉思

我從印度神廟中望見的,不只是他者的神靈,也是一面照見自我文化鏡像的回聲。那伽的盤繞、寧瑪的摶土、迦梨的威嚴,這些異域的碎片,竟意外地拼湊出我們始祖母神女媧的完整輪廓。

相較於西王母的仙道色彩,女媧得以成為中華民族,特別是客家人心中認同的始祖母神,其核心正在於這面鏡子所映照出的三重特質:創世性確立了血緣正統,普世性打破了地域壁壘,能動性則滿足了危機應對的精神需求。

IMG_9796.JPG

從黃土捏就的第一個泥人,到今天遍布全球的媧皇宮。女媧崇拜早已超越宗教範疇,成為銘刻在華夏兒女,尤其是客家人文化基因裡的身份密碼。這次遠赴天竺的尋根之旅,最終讓我明白:當我們追問「我從哪裡來」時,答案或許不只在故土的古籍裡,也在人類文明長河的共同迴響中。而那個煉石補天的身影,始終是我們最原初、最溫暖的答案。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