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脈清泉寄厚情:東江源客家人的奉獻畫卷
「江西九十九條河,一條尋烏流博羅……」在江西贛南的客家山間,一首古老的山歌,唱出了一條江的源起,也唱出了一段跨越六十載、情牽贛粵港的動人史詩。
今年,是東深供水工程建成六十周年,也是東江水供港一甲子。六十年來,逾三百億立方米的清泉,從客家搖籃的深山源頭出發,奔流南下,源源不斷地潤澤「東方之珠」,成為香港繁榮穩定的「生命水」。值此香港回歸祖國二十八周年之際,我們回溯這條生命之河,感受其背後濃厚的家國情懷。
源頭的奉獻:客家人的堅韌不拔與柔情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東江的第一滴水,來自江西尋烏縣椏髻缽山的密林深處。這裡的護林員何洪先,子承父業,日復一日地巡山,渴了便捧起山泉暢飲。他說:「我想到香港去,嘗嘗我們這裡流過去的水,是不是和源頭一樣甜。」
這份質樸的願望背後,是東江源區客家人民巨大的奉獻。為了守護下游千萬人的「水龍頭」,他們牢記着周恩來總理「一定要保護好東江源頭水」的囑託。他們有樹不砍,有礦不採,主動關閉了數百家有污染風險的企業。
最感人的,莫過於「兩個半村」的生態移民。上世紀九十年代,為給水源地營造一片二十九平方公里的「無人區」,尋烏縣動員了五百九十二戶、兩千多名村民整體搬遷。村民張開有回憶起拆除自家剛住兩年新樓時的情景,仍難掩激動:「當時難過得哭了,但為了讓下游人民喝上乾淨水,再不捨得也要做。」
這種「舍小家為大家」的選擇,正是客家人堅韌不拔的精神與深明大義柔情的最佳體現。他們用自己的犧牲,為一江碧水,築起了最堅韌的生態屏障。
逆流的奇蹟:一代人的手搬肩挑
時間回到1963年,香港正遭遇百年一遇的大旱,三百多萬同胞的生活陷入困境。黨中央明確指示:要不惜一切代價保證香港同胞渡過難關。於是,一項「要高山低頭、令河水倒流」的偉大工程——東深供水工程,應運而生。
在東莞橋頭鎮,八十歲的莫康平撫摸着當年用過的竹扁擔,感慨萬千。1964年,年輕的他加入了上萬人的建設大軍。「我的姑姑、舅舅都在香港,同胞們『無水飲』,我心裡比誰都急。」正是懷着這份樸素的情感,建設者們僅用一年時間,硬是靠着手搬肩挑,劈開石頭山,建成了這項讓東江水逆流而上、翻山越嶺的工程奇蹟。
六十年來,工程歷經四次改擴建,從最初的明渠輸水,到如今全長六十八公里的全封閉專用輸水系統,其中由中國自主創造、滴水不滲的U型薄殼渡槽技術,更為「南水北調」等國家工程提供了寶貴經驗。
血濃於水:共護一江水的家國同心
一泓東江水,緊密地連接起內地與香港的血脈。六十年來,東江水供港從未間斷,佔據了香港淡水需求總量的八成,有力地支撐了香港從傳統製造業向國際金融、貿易中心的轉型。
香港特區政府水務署署長黃恩諾說:「東江水是香港繁榮發展的命脈。」國際餐飲聯合總會創會會長胡珠則感言:「好水才能養出好食材,湯水是粵菜的魂。」從官方到民間,對東江水的珍視與感恩,溢於言表。
飲水思源,血脈相連。香港地球之友原總幹事吳方笑薇,作為當年旱災的親歷者,於2007年踏上尋源之路,並由此促成了「飲水思源——東江上下游夥伴計劃」,聯手倡導建立惠及東江源區的生態補償機制。
從源頭客家人的無私奉獻,到工程建設者的艱苦奮鬥,再到粵港兩地的攜手共護。這條奔流不息的東江,不僅僅是一條供水線,更是一條情感線、一條同心線,生動地譜寫着「一國兩制」下,大灣區融合發展的嶄新篇章。
「江西九十九條河,一條尋烏流博羅……」在江西贛南的客家山間,一首古老的山歌,唱出了一條江的源起,也唱出了一段跨越六十載、情牽贛粵港的動人史詩。
今年,是東深供水工程建成六十周年,也是東江水供港一甲子。六十年來,逾三百億立方米的清泉,從客家搖籃的深山源頭出發,奔流南下,源源不斷地潤澤「東方之珠」,成為香港繁榮穩定的「生命水」。值此香港回歸祖國二十八周年之際,我們回溯這條生命之河,感受其背後濃厚的家國情懷。
源頭的奉獻:客家人的堅韌不拔與柔情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東江的第一滴水,來自江西尋烏縣椏髻缽山的密林深處。這裡的護林員何洪先,子承父業,日復一日地巡山,渴了便捧起山泉暢飲。他說:「我想到香港去,嘗嘗我們這裡流過去的水,是不是和源頭一樣甜。」
這份質樸的願望背後,是東江源區客家人民巨大的奉獻。為了守護下游千萬人的「水龍頭」,他們牢記着周恩來總理「一定要保護好東江源頭水」的囑託。他們有樹不砍,有礦不採,主動關閉了數百家有污染風險的企業。
最感人的,莫過於「兩個半村」的生態移民。上世紀九十年代,為給水源地營造一片二十九平方公里的「無人區」,尋烏縣動員了五百九十二戶、兩千多名村民整體搬遷。村民張開有回憶起拆除自家剛住兩年新樓時的情景,仍難掩激動:「當時難過得哭了,但為了讓下游人民喝上乾淨水,再不捨得也要做。」
這種「舍小家為大家」的選擇,正是客家人堅韌不拔的精神與深明大義柔情的最佳體現。他們用自己的犧牲,為一江碧水,築起了最堅韌的生態屏障。
逆流的奇蹟:一代人的手搬肩挑
時間回到1963年,香港正遭遇百年一遇的大旱,三百多萬同胞的生活陷入困境。黨中央明確指示:要不惜一切代價保證香港同胞渡過難關。於是,一項「要高山低頭、令河水倒流」的偉大工程——東深供水工程,應運而生。
在東莞橋頭鎮,八十歲的莫康平撫摸着當年用過的竹扁擔,感慨萬千。1964年,年輕的他加入了上萬人的建設大軍。「我的姑姑、舅舅都在香港,同胞們『無水飲』,我心裡比誰都急。」正是懷着這份樸素的情感,建設者們僅用一年時間,硬是靠着手搬肩挑,劈開石頭山,建成了這項讓東江水逆流而上、翻山越嶺的工程奇蹟。
六十年來,工程歷經四次改擴建,從最初的明渠輸水,到如今全長六十八公里的全封閉專用輸水系統,其中由中國自主創造、滴水不滲的U型薄殼渡槽技術,更為「南水北調」等國家工程提供了寶貴經驗。
血濃於水:共護一江水的家國同心
一泓東江水,緊密地連接起內地與香港的血脈。六十年來,東江水供港從未間斷,佔據了香港淡水需求總量的八成,有力地支撐了香港從傳統製造業向國際金融、貿易中心的轉型。
香港特區政府水務署署長黃恩諾說:「東江水是香港繁榮發展的命脈。」國際餐飲聯合總會創會會長胡珠則感言:「好水才能養出好食材,湯水是粵菜的魂。」從官方到民間,對東江水的珍視與感恩,溢於言表。
飲水思源,血脈相連。香港地球之友原總幹事吳方笑薇,作為當年旱災的親歷者,於2007年踏上尋源之路,並由此促成了「飲水思源——東江上下游夥伴計劃」,聯手倡導建立惠及東江源區的生態補償機制。
從源頭客家人的無私奉獻,到工程建設者的艱苦奮鬥,再到粵港兩地的攜手共護。這條奔流不息的東江,不僅僅是一條供水線,更是一條情感線、一條同心線,生動地譜寫着「一國兩制」下,大灣區融合發展的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