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頭條>美食

梅州醃面:客家人的麵食情結與由來

来源:談客家 作者:奕宏 志添 时间:2023年12月28日
分享:

梅州醃面:客家人的麵食情結與由來

在世界客都梅州,每天的清晨,在城市乃至稍有規模的鄉鎮的大街小巷,熱氣騰騰的早餐飲食門店和飲食攤檔,正在忙碌著為市民提供可口的早餐,其中最為矚目和受歡迎的莫過於醃面了,這種麵食製品已經成為梅州市民重要的早餐主食之一,並隨著人口的流動外溢,向珠三角所在的大灣區擴展,蔚為大觀。

图片

眾所周知,麵食製品流行於中國的北方地區,南方多以水稻種植為主,大米是南方居民的主要食糧。位於嶺南地區的梅州客家人,卻對面食文化如此鍾情,並在改革開放時代,創造了一種大眾早餐文化——醃面,猶如歐美居民在麵包製品的基礎上創造出麥當勞品牌,令人嘖嘖稱奇。這裏就不得不提及客家人的根基來自中原,以及對中原傳統文化追溯的情結,或許是潛藏的文化基因帶來了醃面飲食文化的一次革新爆發。

图片

製作醃面需要的重要材料是麵條,麵條是由麵粉通過加工而成的,在古代的繁體字裏,“面”的字型為“麺”,這個“麥”一般指小麥。在南宋以前,包括梅州地區在內的嶺南,小麥的種植並不廣泛。據唐代劉恂的《嶺表錄異》記載:廣州地熱,種麥則苗而不實。可見當時種植效果並不好,因此並不普遍。北宋時期,政府鼓勵嶺南地區種植小麥,據《宋史·食貨志》記載:端拱年間(988-989)和淳化四年(993),皇帝曾“詔江南、兩浙、荊湖、嶺南、福建諸州縣吏,勸民益種諸穀,民乏粟、麥、黍、豆諸種者,於淮北諸郡給之。”

小麥種植在長江以南的真正推廣,是在南宋時期。1127年金兵南侵,北宋滅亡,宋高宗南渡後臨時建都杭州(臨安),黃河流域人口大量南遷,他們習慣吃小麥,小麥需求量大增,麥價倍於穀價,而且麥類在冬季栽培,又不列入課稅,因此大大刺激了種小麥的積極性。小麥的面積迅速擴大,南宋莊綽在《雞肋篇》記載,當時南方的麥田已經“極目不減淮北”了。宋代梅州地區在官方及市場的影響下,所種的小麥應該也有不少。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傳統說法,客家人的形成和分佈,來自於東晉、唐末、南宋以來的五次大遷徙,但客家人的主體形成初始期則是在南宋時期,正是宋高宗南渡的年代。北方中原居民在引進發展小麥品種種植以前,主要是以黍作為主糧,黍即小米的一種,當年烹煮的習慣就是將顆粒和水蒸煮成飯粒。最初北方人也是將小麥顆粒蒸煮成麥飯,不但不利於消化,而且口感也非常一般。南方推廣種植小麥的初期,居民往往如同稻米一樣處理麥類食品,整粒蒸煮為食,被人們視為粗糧。南宋洪邁的《夷堅志》記載“江東信州有不孝之媳謝七妻,每日給婆婆吃麥飯,而自食粳飯,後受佛法所報,變為牛”的故事,有趣地反映出,小麥在南方種植的早期,並不為南方居民喜愛的現狀。只有發現將小麥的麥粒製作成麵粉,可以製作多種多樣的麵食食品,才使小麥成為北方居民的主食,代替了小米。小麥在南方則位居大米之後,成為一種的副食品。

到了明代,客家族群已經進入形成的成熟期,在聚居的核心區梅州,地方史志也有了對種植小麥的記載。如據嘉靖《興寧縣誌》記載“洪武二十四年……夏稅麥三石一鬥一升三合七勺。” 說明到了明初,梅州地區麥類(大麥、小麥)栽培面積繼續擴大,原來不輸租稅的小麥,也列入田賦了。清朝初年,地方誌將小麥已經作為主要種植穀物記載入冊,康熙《程鄉縣誌》不但收錄小麥的介紹,還記載:“程民…附郭餘丁則種瓜耘麥,貿魚鹽以度日。” 康熙《長樂縣誌》記載:“麥有大、小二種,產於青樹下者為勝,作面如線,甲於他郡。”《長樂縣誌》的記載表明,梅州地區種植的小麥製作的麵粉,纖維的韌性已經足以製作麵條,但是麵條的加工仍是一項艱巨的工作,需要麵粉加工的革命性改良。

梅州地區種植小麥一般是在冬季,在春末夏初收成,人們為了更好地食用小麥,收割脫粒後,很多地方建設磨坊,將麥粒磨成粉,動力有牛磨和水磨,據清張芝田《梅州竹枝詞》載:“人忙碾麥暮春天,牛磨何如水磨便。”又據清黃香鐵《石窟一徵》記載:“山溪之間多造磨房,蓋水磨也。刈麥後即開磨,守者迢夜至曉不絕,以磨面者眾也。”對於麵粉製品,梅州的客家百姓,也像中原先民一樣,有一個不斷優化提升的過程。由於南方小麥產量有限,麵食在明清時代的梅州總體上是比較稀罕的食物,在製作工藝上,開始是像北方製作春餅一樣,將麵粉烙制面餅;也有用以煮湯餅,梅州地區稱為“拳頭粄”;用食用油煎炸的面餅更為珍貴。梅城地區的小麥品質很好,但不適合做麵條,比較適合炸油條,原因在於它的筋度導致韌性不夠。故光緒《嘉應州志》記載:“相傳環城四五十裏之麥皆白日開花,故其味佳,北人謂性味與北麥無異。惟質稍脆,作拉麵易斷,以炸油條較廣潮麥面每斤多得三四條雲。”梅城地區商家當時還將本地麵粉製成餅,銷量很大,如據《梅州竹枝詞》載:“麥熟收成異樣豐,香攙餅餌問誰工?人言舊店饒冬俊,一歲常銷數萬筒(饒冬俊餅店在南門外)。”

图片

客家先民輾轉遷徙到嶺南地區,當地主要的穀物還是水稻,小麥產量顯然不可能滿足日常大量食品的加工。客家人創造性地製作米糕、發粄、米粉、釀豆腐,來代替烙餅、麵包、麵條、餃子等食物。即使是這樣,他們對面條這種北方普及的麵食仍然不能忘懷,在爭取有限麵粉的情況下,延續麵條食品文化。梅州關於麵條最早的記載是陳昌謨在《齊昌竹枝詞》裏的銀絲蝴蝶面:“更有銀絲蝴蝶面,夜深人醉亞元坊。”進入清代,麵條已經成為梅州人餐桌上的一項佳餚,雖然不算稀缺,但還是比較珍貴,更多作筵席的一道菜,像主人過生日,或在類似慶祝清明節、“太陽生日”等民俗活動時期炒麵招待親友、客人。

隨著清末民國初年交通的日益方便,外地麵粉湧進梅城成為一種可能,麵粉的大量供給,為梅州客家人麵食文化的勃興創造了條件,激發了客家人骨子裏對中原麵食文化的濃厚情感。採用機器輔助或自動化製作麵條,為麵條進入千家萬戶乃至商業化經營創造了條件,也為梅州醃面在近代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醃面,在北方一般稱為“拌面”,用開水煮熟或燙熟,加入佐料或醬料,即可食用。《漢語大字典》中,醃有“又泛指用鹽或糖浸漬一切食物的加工方式”的解釋,而在客家人的字義裏,“醃”則是指將燙熟的面加上鹽等浸漬的意思。梅州大埔的手工面,又稱“漉面”,漉面一詞起源比較早,《明文海》的《尹蓬頭傳》中曾提及“嘗詣人,會漉面餉客,約碗四十餘。”“漉”在客家話裏有燙麵的意思,即面需在沸水裏燙熟。大埔古代為義招縣,是北方流民南遷的重要僑居點,其手工面製作繼承傳統拌面的方式,加入豬油和肉末的方式,也與拌面佐料頗為相似。而在梅州,據文獻記載,醃面的商業經營從民國初年就湧現了。梅縣籍著名文藝評論家黃藥眠在《黃藥眠口述自傳》中提及其1941年回鄉時在興寧吃紅味面的情形:“我看街旁有賣面飯的,要了一碗‘紅味面’,因為它具有‘客家特色’,我向來喜歡吃它。”可知當時紅味面已經成為一種客家特色,紅味面用的佐料是紅糖熬制的調料,在梅州地區已經非常普遍了。楊汾在《抗戰前後梅城的飲食行業》中也曾提到,當時“王祥記”的紅味面,頗受顧客歡迎。解放後紅味面依然備受顧客歡迎,《蕉嶺縣誌》還有20世紀60年代飯店顧客坐臺吃“紅味面”的記載。

图片

相對於紅味面的就是白味面了,即加入鹹醬油的醃面。早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開始,在梅城東門路這條街上,湧現出幾家做醃面的檔口,當時做醃面的門店還不是叫醃面店,而是叫餃面店,醃面加湯,煮的是餃子湯。比較出名的有“滿意餃面店”“永發餃面店”這幾家專營炒麵、醃面、餃子的小檔口,當時這幾家面檔依然採用人工生產,打面的工具就是現在的廣州竹升面那種做法,用竹杠靠人力來壓制,這種面在當時又叫做“杠面”,這種醃面的生產比較費工,產量也有限。民國時期,有個福建人謝阿三來梅城做生意,帶來打面的機器開始設立工廠專門做麵條,當時的工廠就位於淩風東路後面的石牌樓下(即現在的淩風東路上石牌巷)。根據“梅城粽王”呂伯超的傳人呂權昌師傅回憶,打面工廠生產的大量機制麵條,經過東門路的各大飲食門店,以及專門售賣麵條的大小門店,開始大規模供應民眾食用。但是也有不少店家為了省下加工費,仍然用人工製作麵條。所以,當時機制面和手工面同時存在。

改革開放後的二十世紀80年代,梅州的經濟發展越來越好,面製品也越來越多,特別是是機制濕麵條的大量供應市場,梅州城鄉百姓吃面的熱情被大大激發。麵條不但被家庭購買作為醃面材料端上餐桌,更被大街小巷的個體飲食店作為製作醃面的原料,醃面終於成為客家地區重要的早餐飲食文化。醃面搭配的是蒜蓉、蔥花、魚露、豬油,後來再配上湯,一開始是配肉丸湯、餃子湯,後來肉食品日益豐富,醃面才開始配備三及第湯、牛肉湯等等。

醃面作為一種食品,其製作工藝和種類不斷豐富,標準化的製作為列入客家飲食非物質文化遺產奠定了基礎。醃面作為一種產業也吸引了有識之士投資發展,出生於豐順縣馬圖村的饒國栓就是一個代表,他從小就幫父母親做醃面,2008年從珠三角回來接手面店,2014年成立梅州市馬圖饒記餐飲連鎖管理有限公司,公司以“傳承客家文化,弘揚客家醃面”為己任,集“自主生產、配送供應、連鎖經營”於一體,專門生產經營客家醃面。公司目前擁有2300平方,總投資超過500萬元的標準化預製面生產工廠1間,旗下饒記客家醃面連鎖經營門店41家,主要分佈在梅州市梅江區、梅縣區、興寧、五華、平遠以及廣州番禺,深圳西麗等地,解決了200多人就業,是梅州首家連鎖醃面館。是完全執行標準化管理,統一配送的客家醃面領導品牌。公司在弘揚客家醃面傳統文化的同時,勇於創新(梅縣彩虹面,菠菜面,紅蘿蔔面)。同時提高產能,引進了時產量達到2000斤的全自動預製面機器,經過嚴格認證成立了具有SC證的客家醃面預製包裝產業鏈工廠。

從麥飯,到面餅,到麵條,以至到現代化生產供應原料,運用客家食材、配料製作的醃面,在改革開放以來,發揚光大的醃面已經成為客家人早餐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品種的改良提升,並且被非客家的人士認識和喜愛,麵食文化在客家人中千年的積澱,正在閃耀出新的光華,成為喜愛中華飲食文化人士的多元選擇之一。

分享:

梅州醃面:客家人的麵食情結與由來

来源:談客家 作者:奕宏 志添 时间:2023年12月28日

在世界客都梅州,每天的清晨,在城市乃至稍有規模的鄉鎮的大街小巷,熱氣騰騰的早餐飲食門店和飲食攤檔,正在忙碌著為市民提供可口的早餐,其中最為矚目和受歡迎的莫過於醃面了,這種麵食製品已經成為梅州市民重要的早餐主食之一,並隨著人口的流動外溢,向珠三角所在的大灣區擴展,蔚為大觀。

图片

眾所周知,麵食製品流行於中國的北方地區,南方多以水稻種植為主,大米是南方居民的主要食糧。位於嶺南地區的梅州客家人,卻對面食文化如此鍾情,並在改革開放時代,創造了一種大眾早餐文化——醃面,猶如歐美居民在麵包製品的基礎上創造出麥當勞品牌,令人嘖嘖稱奇。這裏就不得不提及客家人的根基來自中原,以及對中原傳統文化追溯的情結,或許是潛藏的文化基因帶來了醃面飲食文化的一次革新爆發。

图片

製作醃面需要的重要材料是麵條,麵條是由麵粉通過加工而成的,在古代的繁體字裏,“面”的字型為“麺”,這個“麥”一般指小麥。在南宋以前,包括梅州地區在內的嶺南,小麥的種植並不廣泛。據唐代劉恂的《嶺表錄異》記載:廣州地熱,種麥則苗而不實。可見當時種植效果並不好,因此並不普遍。北宋時期,政府鼓勵嶺南地區種植小麥,據《宋史·食貨志》記載:端拱年間(988-989)和淳化四年(993),皇帝曾“詔江南、兩浙、荊湖、嶺南、福建諸州縣吏,勸民益種諸穀,民乏粟、麥、黍、豆諸種者,於淮北諸郡給之。”

小麥種植在長江以南的真正推廣,是在南宋時期。1127年金兵南侵,北宋滅亡,宋高宗南渡後臨時建都杭州(臨安),黃河流域人口大量南遷,他們習慣吃小麥,小麥需求量大增,麥價倍於穀價,而且麥類在冬季栽培,又不列入課稅,因此大大刺激了種小麥的積極性。小麥的面積迅速擴大,南宋莊綽在《雞肋篇》記載,當時南方的麥田已經“極目不減淮北”了。宋代梅州地區在官方及市場的影響下,所種的小麥應該也有不少。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傳統說法,客家人的形成和分佈,來自於東晉、唐末、南宋以來的五次大遷徙,但客家人的主體形成初始期則是在南宋時期,正是宋高宗南渡的年代。北方中原居民在引進發展小麥品種種植以前,主要是以黍作為主糧,黍即小米的一種,當年烹煮的習慣就是將顆粒和水蒸煮成飯粒。最初北方人也是將小麥顆粒蒸煮成麥飯,不但不利於消化,而且口感也非常一般。南方推廣種植小麥的初期,居民往往如同稻米一樣處理麥類食品,整粒蒸煮為食,被人們視為粗糧。南宋洪邁的《夷堅志》記載“江東信州有不孝之媳謝七妻,每日給婆婆吃麥飯,而自食粳飯,後受佛法所報,變為牛”的故事,有趣地反映出,小麥在南方種植的早期,並不為南方居民喜愛的現狀。只有發現將小麥的麥粒製作成麵粉,可以製作多種多樣的麵食食品,才使小麥成為北方居民的主食,代替了小米。小麥在南方則位居大米之後,成為一種的副食品。

到了明代,客家族群已經進入形成的成熟期,在聚居的核心區梅州,地方史志也有了對種植小麥的記載。如據嘉靖《興寧縣誌》記載“洪武二十四年……夏稅麥三石一鬥一升三合七勺。” 說明到了明初,梅州地區麥類(大麥、小麥)栽培面積繼續擴大,原來不輸租稅的小麥,也列入田賦了。清朝初年,地方誌將小麥已經作為主要種植穀物記載入冊,康熙《程鄉縣誌》不但收錄小麥的介紹,還記載:“程民…附郭餘丁則種瓜耘麥,貿魚鹽以度日。” 康熙《長樂縣誌》記載:“麥有大、小二種,產於青樹下者為勝,作面如線,甲於他郡。”《長樂縣誌》的記載表明,梅州地區種植的小麥製作的麵粉,纖維的韌性已經足以製作麵條,但是麵條的加工仍是一項艱巨的工作,需要麵粉加工的革命性改良。

梅州地區種植小麥一般是在冬季,在春末夏初收成,人們為了更好地食用小麥,收割脫粒後,很多地方建設磨坊,將麥粒磨成粉,動力有牛磨和水磨,據清張芝田《梅州竹枝詞》載:“人忙碾麥暮春天,牛磨何如水磨便。”又據清黃香鐵《石窟一徵》記載:“山溪之間多造磨房,蓋水磨也。刈麥後即開磨,守者迢夜至曉不絕,以磨面者眾也。”對於麵粉製品,梅州的客家百姓,也像中原先民一樣,有一個不斷優化提升的過程。由於南方小麥產量有限,麵食在明清時代的梅州總體上是比較稀罕的食物,在製作工藝上,開始是像北方製作春餅一樣,將麵粉烙制面餅;也有用以煮湯餅,梅州地區稱為“拳頭粄”;用食用油煎炸的面餅更為珍貴。梅城地區的小麥品質很好,但不適合做麵條,比較適合炸油條,原因在於它的筋度導致韌性不夠。故光緒《嘉應州志》記載:“相傳環城四五十裏之麥皆白日開花,故其味佳,北人謂性味與北麥無異。惟質稍脆,作拉麵易斷,以炸油條較廣潮麥面每斤多得三四條雲。”梅城地區商家當時還將本地麵粉製成餅,銷量很大,如據《梅州竹枝詞》載:“麥熟收成異樣豐,香攙餅餌問誰工?人言舊店饒冬俊,一歲常銷數萬筒(饒冬俊餅店在南門外)。”

图片

客家先民輾轉遷徙到嶺南地區,當地主要的穀物還是水稻,小麥產量顯然不可能滿足日常大量食品的加工。客家人創造性地製作米糕、發粄、米粉、釀豆腐,來代替烙餅、麵包、麵條、餃子等食物。即使是這樣,他們對面條這種北方普及的麵食仍然不能忘懷,在爭取有限麵粉的情況下,延續麵條食品文化。梅州關於麵條最早的記載是陳昌謨在《齊昌竹枝詞》裏的銀絲蝴蝶面:“更有銀絲蝴蝶面,夜深人醉亞元坊。”進入清代,麵條已經成為梅州人餐桌上的一項佳餚,雖然不算稀缺,但還是比較珍貴,更多作筵席的一道菜,像主人過生日,或在類似慶祝清明節、“太陽生日”等民俗活動時期炒麵招待親友、客人。

隨著清末民國初年交通的日益方便,外地麵粉湧進梅城成為一種可能,麵粉的大量供給,為梅州客家人麵食文化的勃興創造了條件,激發了客家人骨子裏對中原麵食文化的濃厚情感。採用機器輔助或自動化製作麵條,為麵條進入千家萬戶乃至商業化經營創造了條件,也為梅州醃面在近代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醃面,在北方一般稱為“拌面”,用開水煮熟或燙熟,加入佐料或醬料,即可食用。《漢語大字典》中,醃有“又泛指用鹽或糖浸漬一切食物的加工方式”的解釋,而在客家人的字義裏,“醃”則是指將燙熟的面加上鹽等浸漬的意思。梅州大埔的手工面,又稱“漉面”,漉面一詞起源比較早,《明文海》的《尹蓬頭傳》中曾提及“嘗詣人,會漉面餉客,約碗四十餘。”“漉”在客家話裏有燙麵的意思,即面需在沸水裏燙熟。大埔古代為義招縣,是北方流民南遷的重要僑居點,其手工面製作繼承傳統拌面的方式,加入豬油和肉末的方式,也與拌面佐料頗為相似。而在梅州,據文獻記載,醃面的商業經營從民國初年就湧現了。梅縣籍著名文藝評論家黃藥眠在《黃藥眠口述自傳》中提及其1941年回鄉時在興寧吃紅味面的情形:“我看街旁有賣面飯的,要了一碗‘紅味面’,因為它具有‘客家特色’,我向來喜歡吃它。”可知當時紅味面已經成為一種客家特色,紅味面用的佐料是紅糖熬制的調料,在梅州地區已經非常普遍了。楊汾在《抗戰前後梅城的飲食行業》中也曾提到,當時“王祥記”的紅味面,頗受顧客歡迎。解放後紅味面依然備受顧客歡迎,《蕉嶺縣誌》還有20世紀60年代飯店顧客坐臺吃“紅味面”的記載。

图片

相對於紅味面的就是白味面了,即加入鹹醬油的醃面。早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開始,在梅城東門路這條街上,湧現出幾家做醃面的檔口,當時做醃面的門店還不是叫醃面店,而是叫餃面店,醃面加湯,煮的是餃子湯。比較出名的有“滿意餃面店”“永發餃面店”這幾家專營炒麵、醃面、餃子的小檔口,當時這幾家面檔依然採用人工生產,打面的工具就是現在的廣州竹升面那種做法,用竹杠靠人力來壓制,這種面在當時又叫做“杠面”,這種醃面的生產比較費工,產量也有限。民國時期,有個福建人謝阿三來梅城做生意,帶來打面的機器開始設立工廠專門做麵條,當時的工廠就位於淩風東路後面的石牌樓下(即現在的淩風東路上石牌巷)。根據“梅城粽王”呂伯超的傳人呂權昌師傅回憶,打面工廠生產的大量機制麵條,經過東門路的各大飲食門店,以及專門售賣麵條的大小門店,開始大規模供應民眾食用。但是也有不少店家為了省下加工費,仍然用人工製作麵條。所以,當時機制面和手工面同時存在。

改革開放後的二十世紀80年代,梅州的經濟發展越來越好,面製品也越來越多,特別是是機制濕麵條的大量供應市場,梅州城鄉百姓吃面的熱情被大大激發。麵條不但被家庭購買作為醃面材料端上餐桌,更被大街小巷的個體飲食店作為製作醃面的原料,醃面終於成為客家地區重要的早餐飲食文化。醃面搭配的是蒜蓉、蔥花、魚露、豬油,後來再配上湯,一開始是配肉丸湯、餃子湯,後來肉食品日益豐富,醃面才開始配備三及第湯、牛肉湯等等。

醃面作為一種食品,其製作工藝和種類不斷豐富,標準化的製作為列入客家飲食非物質文化遺產奠定了基礎。醃面作為一種產業也吸引了有識之士投資發展,出生於豐順縣馬圖村的饒國栓就是一個代表,他從小就幫父母親做醃面,2008年從珠三角回來接手面店,2014年成立梅州市馬圖饒記餐飲連鎖管理有限公司,公司以“傳承客家文化,弘揚客家醃面”為己任,集“自主生產、配送供應、連鎖經營”於一體,專門生產經營客家醃面。公司目前擁有2300平方,總投資超過500萬元的標準化預製面生產工廠1間,旗下饒記客家醃面連鎖經營門店41家,主要分佈在梅州市梅江區、梅縣區、興寧、五華、平遠以及廣州番禺,深圳西麗等地,解決了200多人就業,是梅州首家連鎖醃面館。是完全執行標準化管理,統一配送的客家醃面領導品牌。公司在弘揚客家醃面傳統文化的同時,勇於創新(梅縣彩虹面,菠菜面,紅蘿蔔面)。同時提高產能,引進了時產量達到2000斤的全自動預製面機器,經過嚴格認證成立了具有SC證的客家醃面預製包裝產業鏈工廠。

從麥飯,到面餅,到麵條,以至到現代化生產供應原料,運用客家食材、配料製作的醃面,在改革開放以來,發揚光大的醃面已經成為客家人早餐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品種的改良提升,並且被非客家的人士認識和喜愛,麵食文化在客家人中千年的積澱,正在閃耀出新的光華,成為喜愛中華飲食文化人士的多元選擇之一。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