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頭條>全球客家

根在河洛客家人:客家謝氏寶樹堂

来源:洛陽學習平臺 作者:鄭貞富 时间:2024年02月18日
分享:

根在河洛客家人:客家謝氏寶樹堂

謝姓在全國分布很廣,是客家人的主要姓氏之一。寶樹堂是天下謝氏家族中最負盛名的堂號,也是客家謝氏的主要堂號。客家謝氏,起源於西晉末年從洛陽南遷的陳郡謝氏。

QQ图片20240218160311.png
客家謝氏 聶劍帆 畫

陳郡謝氏之南渡

陳郡謝氏開基始祖,是謝纘。謝纘於東漢獻帝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出生,祖籍陳郡(今河南省周口市)。因此,這個家族被稱為陳郡謝氏。

曹魏建立後,謝纘入洛陽太學讀書,與司馬昭是同學。魏明帝末年,謝纘擔任大司農的屬官。曹魏景初三年(公元239年),魏明帝駕崩,太子曹芳即位,時年8歲,由大將軍曹爽、太尉司馬懿共同輔政。

曹魏正始十年(公元249年),司馬懿發動了高平陵之變,消滅了曹爽集團,掌握了曹魏的軍政大權。在這次政變中,謝纘支持了司馬懿,因此在政變後被提拔為典農中郎將。

西晉太康三年(公元282年),謝纘在洛陽去世。據羅振玉《芒洛冢墓遺文四編·補遺》所收《謝府君神道》,謝纘葬於邙山。

謝纘之子謝衡,曹魏正始元年(公元240年)生於洛陽;少時,入洛陽太學讀書;西晉鹹寧四年(公元278年),擔任太學博士(教官);元康元年(公元291年),升為國子學祭酒(校長);不久,擢太子少傅;太安元年(公元302年),以散騎常侍致仕。

幾年後,北方大亂,謝衡帶子孫渡江南下,遷居會稽郡始寧縣(今浙江省紹興市)東山。謝衡,被尊為謝氏東山會稽派始祖。

寶樹堂的來歷

謝衡有三子,即謝鯤、謝裒、謝廣。東晉開國後,謝鯤任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太守,謝裒累遷吏部尚書、國子學祭酒等。

謝裒有六子,即謝奕、謝據、謝安、謝萬、謝石、謝鐵。東晉、南朝的謝氏名人,幾乎都是謝裒後裔。其中,以謝安最為著名。

謝安,東晉大興三年(公元320年)出生於會稽郡始寧縣。謝安少年時,得到宰相王導的器重,已在上層社會中享有較高的聲譽。然而,謝安並不想憑借出身、名望去獵取高官厚祿。朝廷最初征召謝安入司徒府,授任他佐著作郎之職,謝安以有病為借口推辭了。

後來,拒絕應召的謝安幹脆隱居到會稽郡的東山,與王羲之、許詢等名士交遊,出門便捕魚打獵,回屋就吟詩作文。當謝氏家族於朝中之人盡數逝去時,他才東山再起,入朝為官。

東晉孝武帝寧康元年(公元373年)五月,謝安升任尚書仆射,總領吏部事務,加後將軍,與尚書令王彪之一起執掌朝政。太元元年(公元376年),孝武帝開始親政,升謝安為中書監、驃騎將軍、錄尚書事,謝安成為東晉首席執政大臣,以侄子謝玄為帥,招募北方流民組成北府兵。

太元八年(公元383年),東晉與前秦決戰於淝水。謝安命謝石、謝玄、謝琰等人為將,帶8萬北府兵,殲滅前秦80多萬軍隊,並乘勝攻克洛陽,收復黃河以南的失地。

淝水之戰後,謝安功高震主,有人又從中挑撥,因此,他受到孝武帝的猜疑。這引起了正直人士的不滿,中郎將桓伊就是其中之一。

《晉書·桓伊傳》記載,有一天,孝武帝宴請群臣,命桓伊吹笛。吹畢,桓伊又要求撫箏,與人吹笛合奏,帝允。桓伊便撫箏而歌。他唱的是一首《怨歌》:「為君既不易,為臣良獨難。忠信事不顯,乃有見疑患。周旦佐文武,《金滕》功不刊。推心輔王政,二叔反流言。」在座的謝安聽了,泣下沾襟。孝武帝聽了桓伊借古諷諫的《怨歌》,臉上亦露出慚愧的神色。

不久,孝武帝突然親臨謝安家,謝安舉家恭迎。孝武帝見謝安家堂前瑞柏枝葉繁茂,稱贊道:「寶樹也。」並為謝安宅親書「寶樹堂」。

客家謝氏的遷徙

從東晉到南朝的200多年中,陳郡謝氏見於史傳的共有12代100余人之多,史稱「子弟皆芝蘭、風流滿《晉書》」。這個家族,除了有一大批軍事家外,還有音樂家謝尚,詩人謝道韞、謝靈運、謝惠連等。他們形成客家謝氏的龐大先祖群。

在客家謝氏中,寶樹堂是最著名的堂號。謝安是廣東梅州、潮州客家謝氏的先祖。

1997年廣東省潮州市饒平客屬海外聯誼會編著的《饒平客家姓氏淵源》載,謝應秀為謝安的36代孫,「應秀,名玳,為南宋潯州通判,登從政郎,寓居江西廣信府弋陽新政鄉儒林裏,妻桂氏,生子疊山。應秀為派衍閩南乃至粵東諸地的謝氏大始祖。其子疊山為開基始祖」。

謝疊山,是謝應秀的次子。他是南宋寶祐四年(公元1256年)進士,出任江東提刑、江西招諭使等。南宋滅亡後,他絕食殉國。謝疊山之孫謝定之,遭元廷通緝,而徙江西金溪縣,後遷福建省汀州府寧化縣(今屬福建省三明市)石壁村。謝定之的兒子謝罔生,移居永定縣(今福建省龍巖市永定區)洋背村。謝罔生之孫謝翁大,遷往廣東省潮州府海陽縣光德鄉(今梅州市大埔縣光德鎮)小靖村。謝翁大之子謝福全,遷到海陽縣橫溪鄉(今饒平縣新豐鎮橫溪村)。謝福全為橫溪謝氏之始祖。

梅州興寧謝氏,始祖是謝安的37代孫謝新,南宋末年為文天祥咨議參軍,隨軍抗元收復梅州,因功升任梅州令尉,遂蔔居梅州,為梅州興寧謝氏的開基始祖。

到清代時,客家謝氏已廣泛地分布於南方客鄉,並遷徙到臺灣府及東南亞諸多國家。客家謝氏主要聚居地,基本上都有謝氏宗祠,堂號主要是寶樹堂。宗祠通用聯為:「系承申伯;源出洛邑。」上聯指西周宣王時,為申伯作城邑於謝水;下聯指,客家謝氏,源於洛陽。另一通用聯為:「庭生玉樹;世濟鳳毛。」上聯贊美謝安,指出堂號寶樹堂的來歷;下聯贊美謝靈運之孫謝超宗,年少有靈氣,被時人譽為「鳳毛麟角」。

世界客屬祖地福建石壁謝氏總祠,名為寶樹堂,始建於清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占地1061平方米,坐西南向東北,由前坪、門樓、門廳、天井、寶樹堂、襄功堂、紀功堂、花臺等組成。

這幢300多年的客家古建築,前後經過大小6次維修,現今保存完好,不僅蘊含著客家歷史與文化,還維系著謝氏宗親血濃於水的祖地情感。

分享:

根在河洛客家人:客家謝氏寶樹堂

来源:洛陽學習平臺 作者:鄭貞富 时间:2024年02月18日

謝姓在全國分布很廣,是客家人的主要姓氏之一。寶樹堂是天下謝氏家族中最負盛名的堂號,也是客家謝氏的主要堂號。客家謝氏,起源於西晉末年從洛陽南遷的陳郡謝氏。

QQ图片20240218160311.png
客家謝氏 聶劍帆 畫

陳郡謝氏之南渡

陳郡謝氏開基始祖,是謝纘。謝纘於東漢獻帝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出生,祖籍陳郡(今河南省周口市)。因此,這個家族被稱為陳郡謝氏。

曹魏建立後,謝纘入洛陽太學讀書,與司馬昭是同學。魏明帝末年,謝纘擔任大司農的屬官。曹魏景初三年(公元239年),魏明帝駕崩,太子曹芳即位,時年8歲,由大將軍曹爽、太尉司馬懿共同輔政。

曹魏正始十年(公元249年),司馬懿發動了高平陵之變,消滅了曹爽集團,掌握了曹魏的軍政大權。在這次政變中,謝纘支持了司馬懿,因此在政變後被提拔為典農中郎將。

西晉太康三年(公元282年),謝纘在洛陽去世。據羅振玉《芒洛冢墓遺文四編·補遺》所收《謝府君神道》,謝纘葬於邙山。

謝纘之子謝衡,曹魏正始元年(公元240年)生於洛陽;少時,入洛陽太學讀書;西晉鹹寧四年(公元278年),擔任太學博士(教官);元康元年(公元291年),升為國子學祭酒(校長);不久,擢太子少傅;太安元年(公元302年),以散騎常侍致仕。

幾年後,北方大亂,謝衡帶子孫渡江南下,遷居會稽郡始寧縣(今浙江省紹興市)東山。謝衡,被尊為謝氏東山會稽派始祖。

寶樹堂的來歷

謝衡有三子,即謝鯤、謝裒、謝廣。東晉開國後,謝鯤任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太守,謝裒累遷吏部尚書、國子學祭酒等。

謝裒有六子,即謝奕、謝據、謝安、謝萬、謝石、謝鐵。東晉、南朝的謝氏名人,幾乎都是謝裒後裔。其中,以謝安最為著名。

謝安,東晉大興三年(公元320年)出生於會稽郡始寧縣。謝安少年時,得到宰相王導的器重,已在上層社會中享有較高的聲譽。然而,謝安並不想憑借出身、名望去獵取高官厚祿。朝廷最初征召謝安入司徒府,授任他佐著作郎之職,謝安以有病為借口推辭了。

後來,拒絕應召的謝安幹脆隱居到會稽郡的東山,與王羲之、許詢等名士交遊,出門便捕魚打獵,回屋就吟詩作文。當謝氏家族於朝中之人盡數逝去時,他才東山再起,入朝為官。

東晉孝武帝寧康元年(公元373年)五月,謝安升任尚書仆射,總領吏部事務,加後將軍,與尚書令王彪之一起執掌朝政。太元元年(公元376年),孝武帝開始親政,升謝安為中書監、驃騎將軍、錄尚書事,謝安成為東晉首席執政大臣,以侄子謝玄為帥,招募北方流民組成北府兵。

太元八年(公元383年),東晉與前秦決戰於淝水。謝安命謝石、謝玄、謝琰等人為將,帶8萬北府兵,殲滅前秦80多萬軍隊,並乘勝攻克洛陽,收復黃河以南的失地。

淝水之戰後,謝安功高震主,有人又從中挑撥,因此,他受到孝武帝的猜疑。這引起了正直人士的不滿,中郎將桓伊就是其中之一。

《晉書·桓伊傳》記載,有一天,孝武帝宴請群臣,命桓伊吹笛。吹畢,桓伊又要求撫箏,與人吹笛合奏,帝允。桓伊便撫箏而歌。他唱的是一首《怨歌》:「為君既不易,為臣良獨難。忠信事不顯,乃有見疑患。周旦佐文武,《金滕》功不刊。推心輔王政,二叔反流言。」在座的謝安聽了,泣下沾襟。孝武帝聽了桓伊借古諷諫的《怨歌》,臉上亦露出慚愧的神色。

不久,孝武帝突然親臨謝安家,謝安舉家恭迎。孝武帝見謝安家堂前瑞柏枝葉繁茂,稱贊道:「寶樹也。」並為謝安宅親書「寶樹堂」。

客家謝氏的遷徙

從東晉到南朝的200多年中,陳郡謝氏見於史傳的共有12代100余人之多,史稱「子弟皆芝蘭、風流滿《晉書》」。這個家族,除了有一大批軍事家外,還有音樂家謝尚,詩人謝道韞、謝靈運、謝惠連等。他們形成客家謝氏的龐大先祖群。

在客家謝氏中,寶樹堂是最著名的堂號。謝安是廣東梅州、潮州客家謝氏的先祖。

1997年廣東省潮州市饒平客屬海外聯誼會編著的《饒平客家姓氏淵源》載,謝應秀為謝安的36代孫,「應秀,名玳,為南宋潯州通判,登從政郎,寓居江西廣信府弋陽新政鄉儒林裏,妻桂氏,生子疊山。應秀為派衍閩南乃至粵東諸地的謝氏大始祖。其子疊山為開基始祖」。

謝疊山,是謝應秀的次子。他是南宋寶祐四年(公元1256年)進士,出任江東提刑、江西招諭使等。南宋滅亡後,他絕食殉國。謝疊山之孫謝定之,遭元廷通緝,而徙江西金溪縣,後遷福建省汀州府寧化縣(今屬福建省三明市)石壁村。謝定之的兒子謝罔生,移居永定縣(今福建省龍巖市永定區)洋背村。謝罔生之孫謝翁大,遷往廣東省潮州府海陽縣光德鄉(今梅州市大埔縣光德鎮)小靖村。謝翁大之子謝福全,遷到海陽縣橫溪鄉(今饒平縣新豐鎮橫溪村)。謝福全為橫溪謝氏之始祖。

梅州興寧謝氏,始祖是謝安的37代孫謝新,南宋末年為文天祥咨議參軍,隨軍抗元收復梅州,因功升任梅州令尉,遂蔔居梅州,為梅州興寧謝氏的開基始祖。

到清代時,客家謝氏已廣泛地分布於南方客鄉,並遷徙到臺灣府及東南亞諸多國家。客家謝氏主要聚居地,基本上都有謝氏宗祠,堂號主要是寶樹堂。宗祠通用聯為:「系承申伯;源出洛邑。」上聯指西周宣王時,為申伯作城邑於謝水;下聯指,客家謝氏,源於洛陽。另一通用聯為:「庭生玉樹;世濟鳳毛。」上聯贊美謝安,指出堂號寶樹堂的來歷;下聯贊美謝靈運之孫謝超宗,年少有靈氣,被時人譽為「鳳毛麟角」。

世界客屬祖地福建石壁謝氏總祠,名為寶樹堂,始建於清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占地1061平方米,坐西南向東北,由前坪、門樓、門廳、天井、寶樹堂、襄功堂、紀功堂、花臺等組成。

這幢300多年的客家古建築,前後經過大小6次維修,現今保存完好,不僅蘊含著客家歷史與文化,還維系著謝氏宗親血濃於水的祖地情感。

分享: